顶刊分享–克罗恩病瘘管由特异性成纤维细胞生态位界定

作者,Evil Genius

大家如果选择了生物信息行业,如果确定这就是自己未来的方向,一定要扎根下去,不断地积累经验和学习。

有人说没钱参加培训,没办法学习,这明显是给自己找借口啊,没钱有没钱的学法,现在信息这么公开,网上资料大把大把的,只要肯下功夫,都会有所收获,参加培训只是让有经验的人带带你,这样快很多,学习别人现成的经验,自己独立也能做,就是有点浪费时间而已。

今天我们分享文献

知识积累

瘘管型克罗恩病(CD)是炎症性肠病(IBD)中致残率较高的亚型,约30%的IBD患者会发生此种病变。
采用空间转录组学(ST)、全谱系单细胞RNA测序、多重免疫荧光及定量胶原蛋白成像技术,对92例不同来源的肠道瘘管及对照组织进行整合分析,构建了空间分辨表达图谱。

结果1、瘘管型克罗恩病的空间图谱构建

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与空间转录组学(Visium ST、Xenium ST)分析。
细胞类型的注释与单细胞空间数据的匹配。

克罗恩病瘘管中的成纤维细胞程序

通过免疫组化检测TWIST1表达,并对84例患者样本进行TWIST1多重定量PCR(qPCR)分析,结果显示TWIST1在瘘管病变中显著上调。

肠道成纤维细胞的Meta-analysis

对报告炎症相关成纤维细胞状态的IBD scRNA-seq数据集进行了Meta-analysis,非负矩阵分解(cNMF)识别出8个IBD相关基因程序,涉及干扰素应答、滤泡相关功能、ECM沉积重塑及伤口愈合等通路。FAS细胞代表了一种肠道伤口愈合群体,其核心促修复基因网络在多个器官系统中具有保守性。

CD瘘管的层状空间分区

对CD与非CD患者瘘管区域的病理学家指导感兴趣区(ROI)进行了亚细胞空间分析。
在原位检测队列中,靶向Xenium检测板鉴定出约60个细胞类型cluster,包含11个成纤维细胞subcluster以及scRNA-seq中通常代表性不足的中性粒细胞和神经元。
通过差异丰度分析确定细胞cluster与不同瘘管表型的对应关系,发现在所有瘘管类型中多个细胞群体持续富集,而瘘管亚型特异性变异较少。值得注意的是,当控制位置与上皮化状态后,即使来源于憩室病的对照瘘管也呈现类似变化,提示已形成瘘管的分子病理学存在共性,与病因无关。还检测到与已知肠道多样性一致的区域特异性变异。在成纤维细胞中,五个细胞cluster在所有瘘管中持续过表达:其中三个与FAS细胞最匹配,两个类似滤泡网状细胞(基质4)和粘膜下成纤维细胞亚群。FAS亚簇通过表达不同的转录因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形态发生素和ECM因子来区分。
空间图谱显示FAS细胞沿瘘管呈离散层状排列。FAS-LAZ(病变相邻区)细胞与增殖性FAS-CC(细胞周期)细胞衬于管腔表面,表达形态发生素(WNT5A和DLL1)及IL11。其下方,FAS-ALC(活动病变核心)细胞形成较厚的病变核心,纤维化性FAS-FOZ(纤维化外层)细胞位于基质更深处。随着与管腔距离增加,免疫信号与重塑通路逐渐减弱。类滤泡成纤维细胞的FAS-LOC(淋巴组织形成)细胞散布于整个病变区域,与T细胞和B细胞浸润相关——这与健康组织中此类细胞仅限于滤泡的情况不同。在瘘管中,这些细胞在基质中的弥漫分布提示正常组织结构破坏,可能促进免疫失调与慢性炎症。
通过计算每个细胞与瘘管边缘的距离及分析基因表达梯度,量化空间变异模式。这些模式在各类瘘管中保持一致,证实了FAS亚群的分区现象。空间相关性分析凸显了FAS程序与免疫、ECM基因的关联:PRRX1与介导MMP抑制的TIMP基因共定位,WNT5A和CXCL13与增殖标记物和淋巴细胞标记物共定位,NRG1和F3在瘘管边缘与上皮细胞共定位。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与CXCL1和CXCL2共定位,反映主动招募和天然免疫应答。这些数据共同揭示了FAS细胞如何根据局部组织微环境的细微变化调整其表型。
通过共享最近空间邻域法将scRNA-seq数据映射至Xenium组织切片,确认了先前检测到的定位特征,FAS细胞直接定位于瘘管边缘。scRNA-seq数据映射还揭示了未包含在原位检测panel中的基因分区规律。分析了ECM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由于多数胶原基因家族成员丰度高且存在光学 crowding 效应,原位检测难度大。定位在FAS-ALC与FAS-FOZ过渡区的细胞显示I型和III型胶原诱导表达,LOX(胶原交联酶)升高,TIMP3(MMP抑制剂)缺失,PLOD1(交联前纤维水解酶)、POSTN(促进成纤维细胞活化与招募)、CNN2(促进增殖与胶原合成)和SERPINE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表达增加。位于FAS-FOZ深层的细胞也高表达I型和III型胶原,而FAS-ALC细胞不表达任何I/III型胶原,特异性表达常与伤口愈合相关的COL7A1。这种FAS细胞状态相关的分子分区支持其功能分工:表层区域主导活动性重塑,深层区域主导促纤维化功能。
在蛋白水平,多重免疫荧光验证了上述发现。FAS-LAZ细胞高表达F3,细胞外F3仅限于沿瘘管边缘沉积的薄层区,形成符合松弛或未成熟ECM特征的无序波状纤维形态;POSTN沉积则见于核心病变外部的斑块区。典型用于上皮-基质连接处锚定纤维的COL7,在我们的数据中于非上皮化瘘管边缘(缺乏基底膜)强表达,提示COL7可能标记试图发生但紊乱的上皮化过程——该解读属推测性,需在本研究之外进行功能验证。

CD瘘管中的免疫-基质微环境

空间数据集实现了对瘘管免疫细胞行为的可视化。富含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区域衬于非上皮化表面,对应浅表肉芽组织,以产生趋化因子(CXCL5、CCL3、CCL4和CXCL2)的SPP1+巨噬细胞为主,通过前馈机制招募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在相邻的FAS-LAZ和FAS-ALC富集层内,MMP9+巨噬细胞同时展现重塑与免疫调节功能(LYZ、IDO1、C1QA/B、MRC1和STAT1),另一细胞簇则表达T细胞招募趋化因子(CXCL9、CXCL10和CXCL11)。后者与CD8+、CD4+、调节性T细胞、树突状细胞及B细胞共定位,偶尔与FAS-LOC成纤维细胞形成类滤泡聚集体,提示免疫应答从病变表面向更广泛的适应性免疫反应扩展。更远端的FAS-FOZ富集区免疫浸润减少,但存在增殖的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符合血管生成特征。
空间细胞间信号分析突出了瘘管病变中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网络、血管生成、ECM重塑、粘附-迁移及生长通路(FGF、PDGF和WNT)。这些反映了强烈的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交互作用,包括ECM更新中的LRP1–MMP9或SERPINE1、纤维化中的整合素–TGFB1或SPP1、促进增殖的PDGFRB以及成纤维细胞活化中的SPP1–CD44。

我们来总结一下

发现核心细胞:瘘管相关基质(FAS)成纤维细胞
研究首次识别并命名了一类特殊的成纤维细胞——FAS细胞。
这群细胞是驱动瘘管形成和持续存在的关键细胞,它们表达与纤维化、组织重塑和炎症相关的独特基因特征。
揭示空间组织结构:瘘管具有分层的“微观解剖”结构
FAS细胞并非杂乱分布,而是围绕瘘管管道形成高度有序的同心圆层状结构:
内层(LAZ): 邻近管腔,细胞活跃增殖,表达形态发生素。
核心层(ALC): 为病变主体,细胞高度活跃。
外层(FOZ): 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主导致密的胶原沉积和纤维化。
这种“分子分区” 表明,瘘管的不同区域执行着从活跃重塑到慢性纤维化的不同功能。
阐明致病机制:多细胞协同破坏正常愈合过程
异常的上皮化: 在缺乏正常基底膜的区域,出现了COL7A1等异常的上皮化标记,提示愈合过程紊乱。
活跃的免疫-基质互作: 特定的巨噬细胞亚群与FAS细胞通过复杂的信号网络(如SPP1-CD44, WNT-PCP通路)进行“对话”,共同促进了瘘管的侵袭性生长和慢性炎症。
发育通路的重新激活: FAS细胞高表达 TWIST1, PRRX1 等通常在胚胎发育中活跃的转录因子,这些通路的重启可能导致组织形成异常的“隧道”。
提出统一理论:瘘管是一种“失调的伤口愈合”过程
研究最大的突破在于提出,尽管瘘管位置各异,但其背后存在共同的分子通路和细胞生态位(Niche)。
FAS细胞本质上是一个异常的伤口愈合群体,它们的程序在糖尿病溃疡等其他伤口愈合场景中也保守存在。但在克罗恩病中,由于持续的炎症和基因失调,这一愈合过程失控,最终导致了瘘管这种病理性“隧道”的形成和持久不愈。

结果2、发育转录因子对FAS细胞的调控作用

探究了FAS细胞中表达的转录因子如何指导成纤维细胞的功能。通过慢病毒载体,在原代肠道成纤维细胞中过表达了TWIST1和OSR2。
RNA-seq分析显示,TWIST1 诱导了以下通路:
ECM组织通路
MMP活性
纤维状胶原蛋白 的产生
形态发生相关信号(包括WNT信号通路)
此外,TWIST1还诱导了其他多个FAS表达或与瘘管相关的转录因子基因(PRRX2、VDR、SNAI1、SNAI2和GLI1)。其中,GLI1和SNAI1提示音猬因子信号通路的激活,该通路与成纤维细胞活化、ECM产生及肾间质纤维化的发展相关。TWIST1过表达还强烈下调了整合素及其他粘附分子的表达。
相比之下,OSR2 则主要诱导了以下程序:
发育模式形成 和 器官发生 相关基因(SIX2、ALX4、HOXA3、HOXA5、DLX2、NKX3-2、GLI3和FOXH1)
平面细胞极性 相关基因(CELSR2、FZD3、DLL1、PRICKLE1和GRHL3)
WNT和TGFβ信号通路 相关基因(FZD3、FZD5、RARG、BMP4和TGFB3)
值得注意的是,OSR2也能上调TWIST1 的表达。相应地,在TWIST1上调的基因中,有41%同样被OSR2显著上调;在TWIST1下调的基因中,有42%同样被OSR2显著下调。此外,只有OSR2(而非TWIST1)的过表达能强烈下调细胞骨架和细胞极性调节因子,包括编码丝状伪足和板状伪足蛋白的基因(FMNL2、FMNL3和DIAPH1)以及Rho GTPase通路基因。
形态学分析表明,OSR2+成纤维细胞失去了其纺锤状形态,并且鬼笔环肽染色和α-SMA表达减少,这与scRNA-seq数据显示FAS细胞下调ACTA2的结果一致。尽管细胞形态发生改变,但OSR2细胞并未显示成纤维细胞标志物(COL1A1、COL3A1、THY1和VIM)表达的显著降低,表明这些细胞仍保留了其成纤维细胞的身份。

结果3、克罗恩病溃疡中与瘘管相关的成纤维细胞

在所有克罗恩病溃疡的基底均发现了FAS样成纤维细胞,表明这类细胞是溃疡的普遍特征,而不仅仅是那些会发展成瘘管的溃疡所特有。
恶性转变的关键差异:
基因程序不同:
  • 溃疡中的FAS样细胞:保留部分粘膜特征,功能上与上皮增殖和干扰素免疫应答相关。
  • 瘘管中的FAS细胞:开启了全新的基因程序,上调了与细胞外基质(ECM)重塑和组织形态发生相关的基因,包括关键转录因子(如SNAI1, PRRX1等)。
细胞微环境不同:
  • 溃疡微环境:富含T细胞、浆细胞、树突状细胞等,以适应性免疫细胞为主。
  • 瘘管微环境:富含SPP1+和LYVE1+ 巨噬细胞以及增殖的内皮细胞,偏向于先天免疫和血管生成。
最终结论:从“修复”到“侵袭”的转变
瘘管的形成,是溃疡基底的FAS样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结果。这种转化使得细胞获得了侵袭性:它们通过上调基质降解酶和发育相关转录因子,激活纤维化和形态发生通路,在TGFβ信号和促迁移的ECM微环境支持下,从原本试图“修复”组织的细胞,转变为进行“侵袭”和“隧道式”生长的罪魁祸首。

结果4、FAS细胞促进上皮化

FAS细胞通过构建特殊微环境,驱动瘘管上皮化
构建促上皮化的微环境:
在上皮化前沿(leading edge) 的下方,存在一个独特的FAS细胞富集微环境。
这些FAS细胞上调表达WNT5A、WNT5B、NRG1和F3等关键信号分子,其行为类似于在正常肠隐窝中支持上皮干细胞的端细胞(telocyte)。
NRG1的信号最强点精确位于病变中最后一个可检测到的隐窝处,并与上皮细胞上的ERBB受体发生信号通讯,直接支持局部上皮的再生。
上皮化过程的紊乱与失调:
尽管FAS细胞发出再生信号,但瘘管上皮的反应系统是失调的:
部分瘘管上皮缺乏FZD5等WNT受体,可能无法正确接收再生信号。
BMP信号梯度被破坏,干细胞分化标记物减少。
增殖区域扩大,但干细胞关键转录因子ASCL2表达下降。
这表明瘘管的隐窝微环境是功能紊乱的,表现为成熟受阻和增殖过度。
FAS细胞的作用是暂时性的:
关键发现:一旦瘘管管道完全上皮化,其下的FAS细胞变得非常稀疏。
这表明FAS细胞的作用是阶段性的,它们聚集在上皮化前沿“推动”进程,一旦上皮覆盖完成,这个特殊的激活微环境就会解散,转变为更稳定的基质结构。

结果5、ECM重塑

FAS细胞通过差异化调控细胞外基质(ECM),共同维持瘘管的顽固性
不同的FAS亚型通过塑造不同性质的ECM,在瘘管持久存在中扮演了互补而又不同的关键角色。
ECM结构在瘘管中呈现特征性分层:
内层(管腔边缘):主要为低密度、稀疏、无序的胶原,结构不连续。
外层(深部):形成高密度、厚实、平行排列的纤维化胶原束,构成坚硬的瘘管边界。
健康组织的ECM(如粘膜下层)是短而卷曲的胶原束,赋予组织弹性;而瘘管中的ECM则被这种僵硬的、高密度的胶原所取代。
不同FAS亚型负责不同的ECM重塑任务:
FAS-LAZ 和 FAS-ALC细胞:定位于低密度ECM区域。它们与ECM的活跃重塑相关,表达MMP3等因子,在高低纤维化区域的边界进行精准的“ECM编辑”,为细胞迁移和隧道扩张开路。
FAS-FOZ细胞:富集于致密纤维化区域。它们主要负责促进纤维化,沉积坚硬的胶原,从而加固瘘管壁,稳定其结构。
最终模型:分工协作导致瘘管持久不愈
这创造了一个恶性循环:内层的FAS细胞不断重塑和破坏ECM以维持隧道的开放性并可能促进其扩展;而外层的FAS细胞则通过纤维化来加固这个隧道,使其难以闭合。
这种 “内部破坏,外部加固” 的分工模式,共同导致了瘘管的顽固性和持续性。

看看分析方法

空间病理学家注释。
单细胞数据分析

Xenium数据分析
细胞niche分析
共定位分析

visium部分

生活很好,有你更好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648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