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
这段时间重听《三国演义》,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
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联盟与背叛往往是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
先说说为人不耻的吕布。
吕布与丁原、董卓:经典的连续背叛。这是三国中最臭名昭著的背叛案例,完美体现了个人利益高于一切。
吕布最初是并州刺史丁原的义子和心腹大将。董卓入京后,想除掉丁原,便用赤兔马和大量财宝收买吕布。吕布为了这些利益,毫不犹豫地杀死了自己的义父丁原,投靠董卓,并再次认董卓为义父。后来,吕布与董卓的貂蝉有私情,又担心被董卓迫害,在司徒王允的劝说下,再次为了自身的安危和前途,亲手杀死了第二个义父董卓。
吕布两次弑父,驱动他的不是公义,而是纯粹的个人利益(财富、美色、安危)。他与丁原、董卓的“父子之情”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不堪一击。
再说说被人奉为仁义之君的刘备。
刘备与吕布:脆弱的同盟与反复的争夺
刘备与吕布的关系充满了互相利用和猜忌,是“临时盟友”的典型。 吕布被曹操击败后,走投无路,前来投靠占据徐州的刘备。刘备出于“英雄相惜”或暂时维稳的考虑,收留了他。当刘备与袁术交战前线时,吕布看准了后方空虚的利益,突然发兵偷袭并占据了刘备的根据地徐州,反客为主。 之后,刘备被迫依附吕布,驻扎在小沛,两人表面和解。但当刘备势力稍有恢复,吕布又感到威胁,再次进攻刘备,将其赶走。吕布视徐州为生存的根本利益,一旦有机会就毫不犹豫地从“朋友”手中夺取。刘备对吕布也从未真正信任,他们的关系完全是基于地盘和势力平衡的临时状态。
接着说说两大霸主。
孙权与刘备:从蜜月到破裂的孙刘联盟
孙权与刘备联盟的形成(朋友):当曹操大军南下,意图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时,孙权和刘备面临着共同的生存利益。在鲁肃和诸葛亮的推动下,双方结成联盟,并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赤壁之战后,孙权为了巩固联盟,共同对抗曹操,甚至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并将荆州部分地盘“借”给刘备立足。当刘备势力急速膨胀,夺取益州和汉中,尤其是关羽从荆州向北猛攻曹操的襄樊,威震华夏时,孙权集团的利益考量发生了变化。他担心刘备集团过于强大,会威胁自身安全。同时,夺取荆州的巨大利益摆在眼前。于是,孙权背弃盟约,偷袭荆州,擒杀关羽,导致孙刘联盟彻底破裂。在共同的强大敌人面前,孙刘是朋友;当力量平衡被打破,荆州的地缘利益超过了联盟的战略利益时,朋友瞬间变成了敌人。
最后说说枭雄曹操与张绣。
曹操与张绣:杀子之仇亦可化解
这个事例展示了在更高的政治利益面前,连血海深仇都可以放下。张绣曾投降曹操,但曹操强占了张绣的婶婶邹氏,激怒了张绣。张绣突然反叛,杀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这是不共戴天之仇。然而,在官渡之战前,曹操与袁绍两大集团对峙,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是核心利益。而张绣也面临选择,在谋士贾诩的建议下,他判断投靠曹操比投靠袁绍更有利。于是,张绣再次投降曹操。曹操为了大局利益,“执其手,欢颜迎之”,并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结为亲家。他个人内心的仇恨被称霸天下的宏大利益所压制。为了对抗袁绍这个更大的威胁,曹操可以将杀子之仇暂时搁置,化敌为友。这深刻说明了在政治家的棋局中,情感和私怨永远让位于现实利益。前面其他事例用我们常人的思维都好理解,但曹操儿子被张绣杀后,依然为了政治利益与张绣结亲家,不是我辈能做到的。
· 三国历史深刻地印证了“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这一现实主义的政治逻辑。无论是个人层面的吕布,还是集团层面的孙、刘、曹,他们的结盟、背叛、合作与斗争,其根本驱动力都是生存、地盘、权力和战略优势这些核心利益。当利益一致时,仇敌可以握手言和;当利益冲突时,盟友也会兵戎相见。这种基于利益的动态关系,正是三国历史充满权谋与变数,显得格外精彩和深刻的原因。
在那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为了利益可以放弃亲情、友情和爱情,今天的社会,人与人相处,我还是希望多一点儿感情,少一点儿利益。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654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