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入住世界现代建筑奇迹Rotterdam Cube Houses(一)

图一:Rotterdam Cube Houses

鹿特丹(Rotterdam),位于荷比低地(Low Countries或Netherland)中心带,是荷兰的第二大城市。

十三世纪时,它是鹿特河(Rotte)旁的一个小渔村。荷兰的沿海地区是低于海平面的,如果不构筑堤坝的话大部分地方都会被海水淹没。为了控制洪水,当地人在河上修建了大坝(Dam),这是荷兰所特有的,连单词Dam都是荷兰自己造的,小河与大坝合到一起就成了Rotterdam。

鹿特丹港(Port of Rotterdam)位于莱茵河(Rhine River)与马斯河(Nieuwe Maas)交汇处,集北海(North Sea),莱茵河(Rhine River) 、多瑙河(Danube)互通,甚至可以通到里海(Caspian Sea)。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荷兰大航海时期的海上霸主地位,注定其成为欧洲海上进出的天然门户。

作为海港,鹿特丹港一直是欧洲最大的海港,承载着荷兰的海上运输,1961年,吞吐量首次超过纽约港(1.8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并一直保有地位三十多年。

新艺术风格(Art Nouveau)

19世纪后期,出生于德国的犹太人萨穆尔·宾(Samuel Bing)在巴黎开设的一间名为“新艺术之家 La Maison Art Nouveau”的商店,在他喜欢的东方风格以及作为美国风奢侈品蒂芙尼(Tiffany)的影响下制作出卖一些手工艺生产与技术的表现相结合的艺术品,吸引了大批的艺术家。因此商店店名成了日后这一运动的名字,也标志着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初起,而这位画商,是当时被公认的起步于日本浮世绘风格的日本艺术鉴赏家,作家,商人。

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十多个国家发展起来的,影响面相当大的装饰艺术设计方式的国际运动,是设计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形式主义改革。从建筑、雕塑和绘画艺术、平面设计、书籍插画到家具、产品、首饰、服装等领域都受到影响。运动实质上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在欧洲大陆的延续与传播。新艺术运动在1890年至1910年达到巅峰,最辉煌之际呈现在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

20世纪初,以高迪( AntoniGaudí)设计的巴塞罗那的米拉之家( Casa Milà ),和维也纳的克里姆特(Gustav Klimt)画作《吻》(Der Kuss/The Kiss)为代表,以欧洲为中心的一种建筑和装饰艺术风格横空出世,是当时位于大众文化最高点的艺术和设计风格,被称为新艺术风格(Art Nouveau)。

图二:高迪( AntoniGaudí)设计的米拉之家( Casa Milà )巴塞罗那

图三:克里姆特(Gustav Klimt)画作《吻》(Der Kuss/The Kiss)维也纳

谈到新艺术风格,必须提到一位重量级人物,法国新艺术的平面设计先驱,大名鼎鼎的图卢兹·劳德里克(Henride Toulouse Lautrec),他其实是印象画派中,可以与梵高、埃米尔这些大咖称兄道弟的哥们。1891 年他所设计的《红磨坊》被视为法国新艺术平面风格中的经典之作。

图四:图卢兹·劳德里克 1891 年作品《红磨坊》

而两年前的1889年,由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艾菲尔(Guistave Eiffel )设计的巴黎城市地标之一的艾菲尔铁塔(法语:La Tour Eiffel;英语:the Eiffel Tower),则堪称法国新艺术风格的经典设计作品。

图五:艾菲尔铁塔(the Eiffel Tower)

享利·凡德·威尔德(Henry Van de Velde),堪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比利时最为杰出的设计家、设计理论家和建筑家,是现代设计史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906年在德国魏玛建立的一所工艺美术学校,成为德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初期中心,日后成为世界著名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德文:Bauhaus-Universität Weimar)。

图六:包豪斯设计学院

在新艺术运动传入以前,美国已形成了著名的“芝加哥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当是“摩天大楼之父”,美国新艺术建筑先驱,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 。他和艾德勒( Adler)合作设计的新艺术建筑,芝加哥大礼堂(Auditorium Building Chicago),在尚无声学科学计算的年代,剧院的声学设计堪称时代巅峰。

图七:Auditorium Building Chicago

新艺术建筑风格最主要的特征是设计师们偏爱曲线、曲面、直线结构,这使审美从维多利亚式的繁复开始向现代简约转变。这一转变无疑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基础,并成为极简主义的灵感来源。

待续

原创作品,版权(文字、图片)所有!严禁私自转载!个别相关数据、图片来源官网、网络,侵删!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660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