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的警告:未来99%的工作将消失,你还在教育上使蛮力吗?
摘自童书妈妈三川玲:
“妈妈,我不想上学了。”
当孩子低着头说出这句话时,你心里的警报是不是瞬间拉响?
“这孩子,是不是跟不上了?”
当老师的评语从“很努力”变成“要加油”,你的焦虑值是不是立刻爆表?
在这个“鸡娃”成为标配,“内卷”从小学开始的时代,我们似乎只有一个应对模式——补课、刷题、找名师,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赶上去”。
上周,三川老师在全员会上分享的北欧经验,特别是芬兰经验——当美国人在绞尽脑汁想着怎培养精英时,北欧国家却把最好的教育资源,义无反顾地倾斜给了“落后”的大多数。
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教育智慧?以下是三川老师的分享。
1、从马斯克的警告说起:未来99%的工作将消失,人还剩下什么?
马斯克的预言说:“未来五年内,99%的工作会消失。”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技术革命下的冷酷推演。
当AI能够取代绝大部分程式化劳动,我们精心培养的“技能”,还剩下多少价值?马斯克给出了一个让人警醒的答案:人的唯一作用,将回归到“意义感”——你活得是否有趣,是否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否则,“虚拟的你”都可能因“不好玩”而被系统删除。
这个带着科幻色彩的比喻,恰恰击中了我们当下教育的核心困境:那个能“吐槽学校一天一夜”却仍不转学的孩子,他坚持的,不正是寻找属于自己的“有趣”和“意义”吗?
2、北欧的“反向选择”:当教育毅然转向“落后”的大多数。
我在《北欧向左 美国向右》中读到的北欧教育选择,让人感到震撼。
想象一下:一个国家一穷二白、资源匮乏,站在教育的十字路口,它会把资源投资给谁?
美国的选择是精英——汇聚全球顶尖人才,打造创新引擎。
中国的选择是选拔——通过层层筛选,把最优资源倾斜给“脑子好用”的人。
而北欧的选择,堪称离经叛道:他们把核心资源,毫不犹豫地投给了“底层”,投给了最没有教育资源的那群人。
芬兰建立了统一的公立学校体系,要求所有老师(从小学到高中)都拥有硕士学历,并且师范类项目是全芬兰大学最“优中选优”的专业之一。
芬兰宪法赋予全体国民所有人都有权接受高质量的免费教育。他们认为一个孩子的出生就跟博彩一样,但其是否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父母是否足够有钱到能送孩子去读私立学校,都不应该影响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这是一种基本人权,教育的目标不是“卓越”,而是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每个个体都有能力塑造自身的命运。
教育成为芬兰变强的最大希望,它计划培养其人民,为一个基于知识而不是基于农业或手工业的新经济时代做好准备。
北欧的教育为每个人构建的教育三大支柱是:文化知识(智)、情感与生命体验(情)、道德。
知识、情感、道德——这三者并重,构成了对“弱者”教育的核心(扩充)。他们坚定地相信,即便是最普通、最弱势的个体,也配得上获得完整的、关乎生命意义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成为社会的螺丝钉。
3、两种道路,两种文明:高度发达 vs. 持久幸福。
不同的选择,终将走向不同的文明图景。
美国笃信精英教育与选拔机制,得到了毫无疑问的高度发达、难以持续的透支感、触目惊心的低幸福度。
北欧选择了相反的路:培养人的意义感、做有趣的事。而非竞争。
芬兰对待教育的态度是,竞争越少越好,学校里没有运动队,如果学生要搞体育竞赛,那就只能用自己的时间去做这件事。学校的体育课是为孩子们介绍各种形式的锻炼方式,帮助他们过上健康的生活。
选择这条路,北欧获得的是什么?是高度发达的现代性、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性、以及全球领先的平均幸福度。
而今天,我们是选择北欧之路,还是美国之路,决定了我们孩子未来的生活方式。
写在最后:
为人父母,如果不能改变大环境,我们起码可以决定自己和孩子要如何选择、如何生活。当我们开始尊重每个生命内在的“有趣”与“意义”,才能真正从内卷的焦虑中解脱,让孩子可以为自己而生活,成为在未来有幸福生活能力的人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