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戈登:一位帝国传奇
中国戈登:一位帝国传奇
(视频)
不止“常胜将军”:关于“中国人戈登”你可能不知道的5个惊人事实
引言
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否有过一位英国军官,不仅为清政府立下赫赫战功,还被最高统治者御赐代表无上荣耀的黄马褂?答案是肯定的。他就是查理·乔治·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一个在中国历史中留下深刻印记,却又充满矛盾的传奇人物。
大多数人对戈登的印象,或许还停留在他作为“常胜军”指挥官,帮助清朝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人们称他为“中国人戈登”,视其为清廷的忠诚干将。然而,这顶“常胜将军”的桂冠之下,隐藏着一个远比想象中更为复杂、立体和充满戏剧性冲突的灵魂。他的故事,绝非简单的“雇佣兵”三个字可以概括。
本文将为您揭示关于这位“中国人戈登”的五个最令人惊讶的侧面。从火烧圆明园的“侵略者”到身穿黄马褂的“提督”,从为原则追杀盟友的“硬汉”到为饥民捐出荣誉金牌的“慈善家”,这些事实将挑战您对他的刻板印象,重新认识这位游走于东西方历史夹缝中的风云人物。
--------------------------------------------------------------------------------
1. 从“侵略者”到清廷的“黄马褂提督”
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事实是,戈登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是以一个“侵略者”的身份。1860年,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一员,他参与了占领北京和火烧圆明园的军事行动。这揭示了一个19世纪殖民主义的典型矛盾:戈登最初是帮助西方羞辱清王朝的帝国利刃,但转瞬之间,他又将成为稳定这个政权的“救星”。
命运的转折很快到来。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江南,清军节节败退。戈登于1863年临危受命,接管了由西方人组织的雇佣军“常胜军”。他以严明的军纪迅速重整军队,严禁士兵劫掠,很快赢得了部下的尊敬。在他的指挥下,“常胜军”与李鸿章的淮军紧密配合,在江苏战场上屡建奇功,相继攻克苏州、常州等战略要地,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一支关键力量。
戈登的卓越表现为他赢得了清廷的非凡荣誉。战功卓著的他,被两宫太后破格授予“常州提督”的官衔,并赏穿代表着清朝至高荣誉的黄马褂。从此,“中国人戈登”(Chinese Gordon)的绰号响彻中外。他本人也完成了从帝国征服工具到清王朝守护者的戏剧性转变,完美体现了那个时代帝国主义 aggression(侵略)与 constructive intervention(建设性干预)之间模糊不清的界线。
2. 为“杀降”事件,他提枪追杀盟友李鸿章
戈登不仅仅是一个听命行事的雇佣兵,他有着自己坚守的、近乎固执的道德原则。这一点在著名的“苏州杀降”事件中被推向了极致,并差点引爆一场足以颠覆整个战局的外交与军事危机。当时,在戈登的居中担保下,太平军纳王郜永宽等八位将领同意率部投降。戈登以自己的军人荣誉向他们承诺,其生命安全将得到保障。
然而,他的盟友——江苏巡抚李鸿章与其部将程学启,却将此视为权谋的良机。在为降将们举办的受降宴会上,程学启突然发难,将毫无防备的八名降将全部杀害。随后,他提着八颗人头入城,并宣称:“八人反侧,已伏诛矣!”(这八个人心怀二意,已经被处决了!)
这一背信弃义的行径让戈登瞬间暴怒。他痛骂程学启不讲道义,随后提着火枪,在军营里四处寻找李鸿章,声称要与他算账,逼得这位封疆大吏不得不四处躲藏。这并非单纯的个人泄愤,戈登的怒火险些酿成巨祸:他威胁要率领“常胜军”转而攻击淮军,并正式向英国驻华公使申诉,要求迫使李鸿章下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几乎让整个清廷与外国的军事同盟毁于一旦。
与戈登的义愤填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鸿章及其同僚对这次杀降的“ masterful realpolitik”(大师级现实政治手腕)颇为得意。李鸿章在写给曾国荃的信中炫耀道:
“苏州、无锡苦战数月而得之,所以少惬意者,诱斩六伪王四天将,而解散忠党二十万之众。”
他还向曾国荃补充说,这次“拴杀伪王六,伪天将五...稍可自娱”。他的上司曾国藩更是称赞此举“最快人意”、“殊为眼明手辣”。在李鸿章等人 franticly(手忙脚乱地)请求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从中调解时,这场冲突的本质也暴露无遗:这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更是戈登所信奉的西方军事荣誉准则,与晚清官僚体系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战略实用主义之间一次无法调和的剧烈碰撞。
3. 一枚为中国赢得的金牌,却为英国饥民捐出
1864年,“常胜军”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解散。为表彰他的赫赫战功,清政府不仅授予他官职和黄马褂,还提出封他为“子爵”的世袭贵族头衔。戈登拒绝了这一提议,只接受了象征个人荣誉的黄马褂,以及一枚皇帝御赐的功绩金牌。这枚金牌无疑是他军事生涯中极具分量的荣誉象征。
然而,戈登回到英国后,听闻兰开夏地区因棉花产业危机而爆发严重饥荒,无数工人家庭陷入困境。此时,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找到了这枚来自遥远东方帝国的珍贵金牌,亲手将上面的字迹抹去,然后以匿名的方式将其捐出,用以救济那些与他素不相识的饥民。
这个举动不仅仅是个人善举,更像是一种宣言。它揭示了在戈登冷酷的军人外表之下,跳动着一颗超越国界和个人荣誉的人道主义心脏。通过抹去金牌上的功绩,他仿佛在拒绝那些由战争和权谋换来的帝国荣耀,转而选择了一种更纯粹的、服务于人的价值。这枚金牌的最终归宿,为戈登复杂多面的形象增添了最为温情的一笔。
4. 短暂的环球任职与最终的非洲悲剧
离开中国后,戈登并未停歇,反而开启了一段更为动荡的人生旅程。这段时期不像是平步青云的履新,更像是一个声名显赫却内心失落的英雄,在全世界范围内 restless search for a new purpose(永不停歇地寻找新的使命)。他被大英帝国的全球危机不断牵引,从一个热点奔赴另一个热点。
他曾被任命为埃及的苏丹总督,致力于在尼罗河流域打击猖獗的奴隶贸易;曾短暂接受印度总督私人秘书的职位,但很快辞职;在中俄因伊犁问题爆发外交危机时,他又重返中国进行调停;此后又在毛里求斯、巴勒斯坦等地任职。这段环球足迹,勾勒出一个世界级名人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漂泊轨迹,直到一场危机最终将他吞噬。
他的最终任务,将他引向了命运的终点——非洲的苏丹。当时,苏丹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马赫迪战争,英国政府要求戈登重返苏丹,负责从首都喀土穆安全撤离人员。他于1884年抵达,但很快便陷入了马赫迪大军的重重围困。在长达近一年的艰苦抵抗后,由于英国救援部队迟迟未到,喀土穆于1885年1月26日城破。戈登在战斗中阵亡,头颅被敌人砍下,枭首示众。这位叱咤风云的将军的悲剧性结局,在英国国内引发了巨大的政治地震,直接导致了时任首相格莱斯顿的政府垮台。
5. 身后留下的中国印记:从戈登堂到戈登路
尽管戈登在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但他留下的印记却远超军事层面,甚至深刻地嵌入了部分中国城市的物理空间。这些以他命名的地标,不仅是对一个外国将领的纪念,更是那个时代中外政治结盟与城市现代化叙事的物理体现。
- 天津:作为一名优秀的工兵军官,戈登曾是天津英租界早期道路规划的主要设计者。1890年,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大楼落成,被命名为“戈登堂”(Gordon Hall)。在落成典礼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亲临现场,在盛赞戈登的军事指挥才能后,宣布大楼正式开放。这一幕极具象征意义,展示了两位昔日因“杀降”而拔枪相向的盟友之间,那份超越个人恩怨的政治联系与相互尊重。此外,租界内还有一条马路被命名为“戈登道”(今湖北路)。
- 上海:1900年,上海公共租界将西区一条新修筑的重要道路命名为“戈登路”(Gordon Road),即今天的江宁路。
- 马祖列岛:列岛中的高登岛,其名称也是为了纪念戈登(Gordon)而来。
这些地名,如同无声的纪念碑,证明了这位英国军官在19世纪的中国,确实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跨越多个维度的深刻影响。它们是历史的化石,将戈登的名字与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
结语
查理·乔治·戈登的一生,充满了令人惊叹的矛盾与张力。他既是西方殖民扩张时代的一名参与者,又是一位有着自己严格道德坚守的军人;他为清廷立下盖世奇功,却又极度鄙视其官场的权谋与背信弃义;他以“中国人戈登”闻名于世,最终却悲剧性地殒命于非洲的沙漠之中。
他的人生故事,波澜壮阔,远非“常胜将军”这四个字可以简单概括。他是一个被时代洪流塑造的复杂个体,同时又以其独特的个性和行动,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我们该如何评价查理·戈登这样一位被时代洪流塑造、又深刻影响了历史的复杂人物?这或许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却值得我们长久思索的问题。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