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包与水果捞
你听说过公文包吗?我说的不是上班族提的那个装文件材料的包,而是一种酒。
到广西的第一晚,朋友接风,说是安排给我们喝当地特色的公文包。说话间,友人的友人提着一个10斤装的白色塑料桶进来,拧开瓶盖,倒出如清米汤一样的液体。友人说,这就是公文包,顾名思义,因将酒装在形似公文包的塑料桶里而得名。这种酒是大米做的,也有人称之为米酒,过去家家户户都酿,过程并不复杂,农家人在自己家的柴火灶上支上口锅,经过浸泡、蒸煮、发酵等一系列基础步骤,就酿成了这种土米酒。通常,农家人不会在瓶身上标注度数,因此,喝到几度的,随缘。
当晚,我们喝到的是18度的公文包。我一惯不喜欢喝酒,酒上桌后,一开始我还推辞,但架不住友人一再劝说,“没有度数的,没有度数的”,“试试看嘛”,盛情难却,半信半疑下,我小抿了一口,感觉不似白酒那么辛辣,还带着点甜,也就不再拘束。
连干了两小杯后,感觉头有点发晕,我摆手表示不能再喝了。友人及友人的友人们连连劝说,“没事的,你看我们……就跟喝水一样。来,再碰一杯,我们的规矩是碰了杯就要干了……”不知不觉间,我和我家先生就都趴倒在了桌子上。
朦朦胧胧中,我听到他们仍尽兴地喝着,大概是一桶公文包全喝完了,酒席才散。那晚,友人把我们送回酒店后,先生就呼噜震天地睡着了。而我狂吐不止,一整晚去了不下四五趟洗手间,胃里翻江蹈海般,直到凌晨四五点清空了胃部,才勉强睡了一会儿。第二天,我嗓子就彻底嘶哑了,喉咙还发疼,大概是呕吐所致,连着一个多星期都没见好。
自然,在广西从第二日开始,我就再也不敢碰酒了,任他们怎么劝酒都无济于事。我和先生感叹,别看这公文包外表朴素无华,实则内含乾坤,如此来说,我们真是小瞧了公文包。
友人告诉我们,公文包几杯会倒,看人,江湖人称“喝完见风倒”。他介绍说,广西还有一种酒,叫“水果捞”,比公文包的口感还好,有一句话形容“水果捞”,叫作“喝的时候甜甜的,喝完之后癫癫的”。他让我们一定要尝尝“水果捞”。
我和先生连连摆手,摇头,说“不能再喝了”,但在我们离开广西的前夜,友人还是坚持安排了“水果捞”。依然是拎来10斤装的一桶公文包,他们买来各样水果和配料,就在餐厅的桌子上,就着一口酒精炉上架着的不锈钢锅具,将甘蔗、苹果、橙子等水果切块,再加入枸杞、陈皮、红枣、冰糖,与公文包一同倒入锅中点燃熬煮,直到煮至大部分酒味散去后,才将液体盛出来。我看这“水果捞”颜色黄亮,犹如黄酒。据他们讲,“水果捞”喝起来没有酒味,只有清甜而丝滑的口感,在他们眼里,这就是水果饮品。
我坚持没有喝他们口中的“水果饮品”。当晚,先生和他们干完了10斤“水果捞”,竟然一点醉意都没有。他道,他有经验了,这酒得慢慢喝才不醉。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