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警报!海胆闻到这条鱼的气味,食欲瞬间暴跌40% |海潮天下讯

本文来源于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欢迎微信搜索“海潮天下”,关注全球环境治理一手资讯!

▲上图:新西兰豪拉基湾(Hauraki Gulf)诺伊塞斯群岛(the Noises)附近,由当地海胆过度啃食海带所造成的“海胆荒漠”(Urchin Barren)边缘地带。由于捕食者数量减少,海胆种群失控,它们将海藻林啃食殆尽,形成了一片贫瘠的海底景观。摄影:Shaun Lee(CC BY-SA 4.0)

本文约1900字,阅读约5分钟

如果你去海藻林中潜水,可能会看到忙着啃食海带的新西兰海胆(Evechinus chloroticus)。海胆的这种“口腹之欲”,其实对海藻林的健康至关重要。如果海胆吃得太欢,海藻林就可能被啃光,导致生态系统失衡。以往我们总觉得,是捕食者的数量直接决定了海胆的数量,但一篇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更巧妙的机制——仅仅是捕食者的“气味”,就能让海胆主动“放下筷子”。这项研究作为开放获取论文,已于2025年11月11日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

这项研究的重点在于,去量化捕食性鱼类释放的化学信号对海胆行为的非致死影响。在此之前,科学家们对于海胆因感知到危险而改变行为(即所谓的“风险效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龙虾等无脊椎动物捕食者身上。但鱼类作为海胆的主要天敌,它们带来的“化学警报”究竟有多大影响,一直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

一条处于中年体色的雌性蓝鳕鱼(Parapercis colias)特写。摄影:Daan Hoffmann(CC BY-SA 4.0)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进行了对照实验,让新西兰海胆分别暴露于普通海水和含有蓝鳕鱼(Parapercis colias)排泄物的水中。蓝鳕鱼是新西兰南部水域捕食海胆的鱼类之一。实验结果非常清晰地表明,体型较大的海胆(直径在6–8厘米之间)在闻到蓝鳕鱼的“气味”后,它们的海带消耗量显著减少,降幅大约在40%左右。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对鱼类气味的反应,与它们面对红岩龙虾(Jasus edwardsii)的化学信号时,几乎是同步和等效的。

这表明,即便海胆因为体型大而受到鱼类直接捕食的风险没那么高,它们依然会因为感知到威胁而开启防御模式。

▲上图:新西兰海胆(Evechinus chloroticus,当地称kina)的标本照片。此标本采集于新西兰海洋区域北地大区的Bay of Islands,现收藏于奥克兰战争纪念博物馆。图源:aucklandmuseum

不过,并非所有海胆都表现出了同样强烈的反应。

对于体型较小的海胆(直径3~5厘米),它们对蓝鳕鱼信号的摄食量就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减少,反应倾向于“模棱两可”。那么问题来了,海胆是选择“逃跑”还是“少吃”呢?研究人员在实验中观察到,无论是否有捕食者气味,海胆的活动轨迹、是否躲藏到避难所下,以及与食物接触的频率,都没有明显区别。换句话说,它们既没有选择逃跑,也没有躲起来不吃。因此,科学家们推断,海胆摄食量减少最可能的机制是“注意力转移”:面对危险时,海胆的优先级从“大快朵颐”转向了“保持高度警惕”。

至于海胆为何对鱼类和龙虾两种不同捕食者的气味反应如此一致,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猜想:这两种捕食者可能通过消化共同的食物(比如鱼类)而产生了相似的代谢物。海胆检测到的可能并非是某个特定捕食者的“身份证明”,而是一种泛泛的“有厉害的捕食者在附近”的通用化学警报。而体型较小的海胆反应较弱,可能是因为它们长期隐蔽生活,缺乏足够多的机会接触并“学习”这种复杂的风险信号。

这项研究,首次确凿地证明了捕食鱼类仅仅通过释放化学信号,就能在不杀死海胆的情况下,有效降低它们的摄食强度。这对于人类评估过度捕捞对海洋生态系统带来的间接影响至关重要——即便捕食鱼类数量减少了,残存下来的鱼类带来的“化学威慑”,仍然在以一种以前未曾了解的方式,帮助保护海藻林。

感兴趣的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读者可以参看该研究的全文:

Curtis, J.S., Dillingham, P.W. & Wing, S.R. Chemical cues from a predatory fish (Parapercis colias) suppress feeding rates of the New Zealand sea urchin (Evechinus chloroticus). Sci Rep 15, 39443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5-23130-8

END

声明:本文仅代表资讯,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指正。

资讯源 | Sci Rep 15, 39443 (2025)

文 | 王海诗

编辑 | 海潮君

日期 | 2025年11月14日

【参考资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5-23130-8

https://environment.govt.nz/assets/publications/Environmental-Reporting/9.5-Kelp-forest-extent-and-quality.pdf

Tait, L., D’Archino (2024). Kelp forest extent and quality. In: Lohrer, D., et al. Information Stocktakes of Fifty-Five Environmental Attributes across Air, Soil, Terrestrial, Freshwater, Estuaries and Coastal Waters Domains. Prepared by NIWA, Manaaki Whenua Landare Research, Cawthron Institute, and Environet Limited for the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IWA report no. 2024216HN (project MFE24203, June 2024).

●阿联酋宣布启动全球最大规模的珊瑚修复工程!部署4万块人工珊瑚礁,覆盖1200平方公里

●劫后重生!高温浪潮过后,卡塔尔东南海域珊瑚“幼苗”接续生长

●精度提升2.7%!一份超高质量的“珊瑚基因图谱”是如何诞生的?我国科学家发布中间鹿角珊瑚高质量基因组

●缺氧杀死珊瑚?海岸氧气地图颠覆保护策略

●百万公里珊瑚竟相连?印度洋洋流暗藏“幼虫快递网”

●从父母到宝宝,珊瑚传下“耐热密码”

●珊瑚礁恢复:慢生长、耐压珊瑚幼虫繁殖的研究

●30年内夏威夷珊瑚礁可能迎来史无前例的酸化危机

●震惊!珊瑚竟成海洋塑料 “收纳库”—— 泰国湾的发现

●热应激+水混浊=珊瑚慢性衰退,海岛还安全吗?

●有“年轮”的海藻——极北海带(Laminaria hyperborea)

●5189公顷海藻林,竟储存了16.48千兆克的碳!“蓝碳”潜力不可小觑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聚焦海洋科学、湿地生态、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等前沿议题,以科学视角解读海洋等生态系统奥秘,记录前沿研究与自然保护实践,提供学术服务平台,助力中国科研人员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从神秘的深海生物到脆弱的珊瑚礁系统,从极地生态到可持续渔业和陆地生态系统,从气候变化到深海采矿,从环境法前沿到塑料污染谈判、以及即将生效的BBNJ…… 我们致力于呈现大自然的壮丽与危机,将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服务科技工作者、推动公众参与与科学保护。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711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