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烽烟——患难真情(103)
百年烽烟——患难真情(103)
话说公元233年,辽东的公孙渊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变脸大戏"。这位辽东土皇帝原本向孙权称臣,哄得东吴又是送钱又是封官,结果转头就把东吴使臣张弥、许晏的脑袋砍下来给了曹魏。这波操作直接把三国演义玩成了"三国杀"——公孙渊拿着吴国送来的金银财宝当投名状,在魏明帝曹睿那儿换了个大司马的头衔和乐浪公的爵位。
消息传到建业(今南京市),孙权气得差点把胡子揪下来。这位六十岁的老皇帝拍着桌子大骂:"朕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现在被个辽东鼠辈耍得团团转,不把这小子脑袋扔海里喂鱼,朕还有什么脸当皇帝?就算倾家荡产也要弄死他!"
这时候东吴的智囊团坐不住了。陆逊第一个上书劝谏,这位夷陵之战的火攻专家说得特别实在:"陛下您当年在乌林打曹操、在荆州擒关羽、在西陵败刘备的时候多英明啊!现在为个辽东小丑大动肝火,这不等于拿着玉玺砸老鼠吗?"他还打了个精妙的比方:"行万里路的人不会半路停下来歇脚,搞统一大业的人不该为小事耽误正事。"
尚书仆射薛综的奏章更绝,上来就讲了个西汉的段子:汉元帝想坐船游玩,大臣薛广德当场就要抹脖子,说宁可血溅马车也不让皇帝冒险。接着他列出辽东三大"不值得":第一,那地方穷得鸟不拉屎,打下来也种不出粮食;第二,跨海作战风险太大,遇上风浪连尧舜那样的圣人都得喂鱼;第三,海上湿气重,士兵容易得脚气病。最后神补刀:"自打盘古开天地,就没见过您这么冲动的!"
选曹尚书陆瑁的奏章最扎心。他直接戳破孙权的心理:"咱们跟曹魏接壤才是心腹大患,您放着眼前的敌人不管,非要跨海去辽东。"还算了一笔经济账:大军渡海要分三批人——打仗的、看船的、运粮的,等到了辽东,公孙渊要是玩游击战,或者跟曹魏联手,咱们可就赔了夫人又折兵了!
孙权起初死活不听,直到陆瑁第二次上书搬出汉文帝的典故:当年南越王赵佗称帝,汉文帝都没动武,只是写了封劝降信。这才点醒孙权——是啊,人家汉文帝能忍,我为什么不能?最终这场跨海远征计划胎死腹中。
这段历史特别有意思:公孙渊的反复无常,活脱脱是乱世小军阀的生存教科书;孙权的暴怒与克制,展现了老政治家的劝谏艺术,简直是古代版的"如何优雅地骂老板"。更耐人寻味的是,两年后公孙渊果然被司马懿收拾了,证明陆逊等人"坐等魏国出手"的策略确实高明。
公元233年,东吴内部上演了一出君臣较劲的大戏,主角是孙权和他最倚重的老臣张昭。事情的起因,还得从孙权派使者辽东去讨好公孙渊这件事说起,当时张昭是坚决反对的。张昭还预言:“派出的使者将有去无回”,孙权听了很恼火,就派人封了张昭家的门,张昭也赌气自己在家中用泥土把门封堵。结果使者到达辽东以后,果然被张昭不幸言中。公孙渊杀了使者向魏国讨好。孙权对张昭很是愧疚。多次派人去慰问张昭,想让他回来上班,可张昭就是不给台阶下,直接称病不朝。
孙权也是个倔脾气,心想:“我堂堂皇帝,还治不了你个老头子?”于是亲自跑到张昭家门口喊他,张昭仍然闭门不出,还说自己病重。孙权一怒之下,直接下令放火烧张昭的大门,想吓唬他出来。可张昭更绝,愣是不动,任由火势蔓延。孙权这下慌了,赶紧让人灭火,站在门口等了半天。最后,张昭的儿子们看不下去了,硬是把老爷子扶出来,孙权这才亲自把他接回宫里,还低声下气地道歉。张昭见皇帝都做到这份上了,这才勉强恢复上朝。
这段故事活脱脱就是古代版的“老板和资深员工闹别扭”,孙权想立威,张昭偏不服软,最后双方各退一步,勉强维持了体面。
前面说到孙权派张弥、许晏等人出使辽东,想拉拢公孙渊对抗曹魏。结果公孙渊翻脸比翻书还快,不仅杀了张弥、许晏,还把他们的脑袋送给曹魏表忠心。不过,使团里还有六十多人被分散安置在玄菟郡(今辽宁沈阳附近),其中就包括中使秦旦、张群、杜德、黄强等人。
玄菟郡当时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太守王赞手下只有两百户人家,秦旦他们被扔在老百姓家里,靠接济过活。熬了四十多天后,秦旦等人实在受不了了,商量道:“咱们大老远跑来,结果被扔在这儿等死,不如拼一把!干脆放火烧城,杀了太守,也算为国尽忠,总比当俘虏强!”大家一致同意,计划在八月十九日晚上动手。
可惜,计划泄露了。当天中午,有个叫张松的当地人告密,王赞立刻关闭城门搜捕。秦旦、张群、杜德、黄强四人翻墙逃跑,但张群膝盖上长了毒疮,疼得走不动路。杜德讲义气,不肯丢下他,一路搀扶着他,在山里走了六七百里。最后张群实在撑不住了,躺在草丛里哭道:“我快不行了,你们别管我了,赶紧走吧!”杜德却坚持说:“咱们同生共死,绝不丢下你!”于是让秦旦和黄强先走,自己留下来照顾张群,靠采野果充饥。
秦旦和黄强历经艰险,终于逃到了高句丽(今朝鲜半岛北部)。他俩灵机一动,假传孙权诏书,说东吴本来要给高句丽赏赐,结果被公孙渊截胡了。高句丽王位宫一听,大喜过望,立刻表示愿意归顺东吴,还派人随秦旦在荒野中找到张群、杜德,还派二十五人护送秦旦他们回国,顺便进贡貂皮、鹖鸡皮等特产。
孙权见到秦旦等人活着回来,又惊又喜,直接封他们为校尉。这故事堪称三国版的《荒野求生》,绝境之中靠智慧和义气活了下来,还意外促成了外交突破。
外交上吃了公孙渊的亏,孙权想在军事上找回场子。公元233年,他率军攻打曹魏的新城(今安徽合肥附近),结果因为城池离水太远,吴军在水上漂了二十多天,愣是不敢上岸。
曹魏大将满宠看穿了孙权的心思,对手下说:“孙权这次来,肯定是想显摆一下,虽然不敢真打,但一定会上岸耀武扬威。”于是暗中派六千步骑兵埋伏在肥水附近。果然,孙权带着部队上岸炫耀武力,结果被满宠的伏兵突袭,吴军大败,死了几百人,还有人跳水淹死。
与此同时,孙权派全琮攻打六安(今安徽六安市),也没打下来。这一年,东吴在军事上可谓屡战屡败,面子丢了个精光。
就在东吴焦头烂额的时候,蜀汉那边也不太平。庲降都督(负责南中地区的军政长官)张翼执法太严,导致南夷豪帅刘胄造反。诸葛亮一看情况不妙,赶紧派参军马忠去接替张翼,并召张翼回成都。
按常理,张翼被撤职,应该立刻回去请罪。可他却说:“不行,现在叛乱未平,接替我的人还没到,我要是撂挑子走了,军务谁来管?”于是他继续坚守岗位,整顿粮草,直到马忠到任才离开。马忠靠着张翼打下的基础,迅速平定叛乱,斩了刘胄。这段故事展现了蜀汉官员的责任感——即便被撤职,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同一时期,诸葛亮在汉中也没闲着。他一边劝课农桑,一边研发“木牛流马”改进运输效率,还在斜谷口修建粮仓,储备军粮。他的策略很明确:休养生息三年,再北伐曹魏。这一系列操作,展现了诸葛亮稳扎稳打的风格——不打无准备之仗。
从孙权的暴躁、张昭的倔强,到秦旦等人的绝境求生,再到诸葛亮的沉稳布局,公元232-233年的三国历史,就像一场精彩的群像剧。
孙权在外交上被公孙渊耍了,军事上又被满宠揍了,气得差点烧了张昭的家,最后还得低头认错。秦旦、杜德等人绝境中不放弃,患难中互相扶持,靠智慧和义气活下来,还意外促成外交突破,是这段故事中最充满人性光辉的亮点。
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康乃翁文史之窗》
要看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康乃翁文史之窗》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715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