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春鸣观点:茅台跌破1499:白酒信仰去杠杆,葡萄酒价值时代开启
引言:一场击穿“信仰”的价格震荡
朋友们,我是凌春鸣。
这个“双十一”,发生了一件酒水行业的大事:53度飞天茅台,在电商平台的百亿补贴下,实际到手价首次跌破了1499元。
1499,这个数字在中国酒水江湖里,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官方指导价,更是过去十几年里被无数次强化的“价格信仰之锚” 。当这个“信仰锚”被轻易击穿,当消费者发现原来茅台也可以“轻易买到”时,其长期赖以存在的“稀缺性光环”,开始出现系统性松动 。
这不只是一次简单的价格波动,它是一场深刻的“信仰去杠杆” 。
茅台神话的构成,早已超越了一瓶酒的饮用属性。它是一套叠加了“价格信仰”(稳赚不赔)、“社会信仰”(身份象征)乃至“金融信仰”(双重资产)的复杂体系 。而今,这套体系的基石——“稀缺性”和“只涨不跌”的预期——正在被打破。
究其原因,无非是三点:真实需求的回落(商务宴席减少)、电商渠道的冲击(打破了传统价格体系),以及民间库存的恐慌性抛售(隐形供给爆发)。
当茅台的市场价不再由“金融炒作”驱动,而回归到“真实供需”时,一个必然的连锁反应发生了:作为行业“价值灯塔” 的茅台价格松动,直接导致五粮液、国窖1573等所有高端白酒的溢价能力全面承压 。
第一部分:白酒“信仰崩塌”背后的深刻必然性
作为一名在酒水行业深耕二十余年的企业家,在我看来,茅台乃至整个高端白酒的价格回调,绝非偶然,而是一种深刻的必然。与其说是神话破灭,不如说是神话正在消退,现实正在接管 。
这种必然性,源自两个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
第一,是消费主权的觉醒: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过去,高端白酒的消费场景,是被“定义”的。它与商务、权力和人情世故深度绑定。在很多场合,“喝什么”不由你决定,而是由“局”决定。茅台,就是这场“局”的最高共识和社交硬通货。
但现在,新一代消费者登场了。他们追求“悦己”,厌恶“绑架”。他们开始反思:“我为什么要为了一场并非心甘情愿的宴请,去支付如此高昂的品牌溢价?”“我为什么要喝一款口感辛辣、让我宿醉头疼的酒,而不是选择更适口、更健康的饮品?”
当“喝得起”的人开始“不愿意喝”时,需求的底层就发生了动摇。
第二,是价值尺度的重构:从“金融价值”到“饮用价值”。
过去几年,茅台被过度“金融化”了 。大量的酒被囤积在民间和黄牛手中,成为了“准货币”,而不是被喝掉的“消费品”。这场由“稳赚不赔”预期推动的囤货游戏,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泡沫。
而任何泡沫,终有破裂的一天。当经济周期转换,当“硬通货”的流动性出现问题,当囤积者发现价格不再只涨不跌时,恐慌性抛售(供给爆发)就是必然结果。
这场“信仰去杠杆”,本质上就是挤掉金融泡沫,让白酒从“投资品”回归“消费品” ,从被供奉的“神话”,回归到“喝”这个最朴素的商品属性。
二、 葡萄酒的“自娱自乐”:我们是否在重复白酒的“老路”?
白酒行业的这场大地震,对我们葡萄酒行业来说,绝不是隔岸观火。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自己行业潜藏的巨大危机。
坦率地说,在过去十年,中国葡萄酒行业,尤其是高端葡萄酒,也在有意无意地“茅台化”。
我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把葡萄酒当作一种日常饮品去推广,而是极力地渲染它的“稀缺性”、“投资价值”和“精英属性”。
我们也在制造“价格信仰”: 热衷于炒作名庄酒的“期酒”投资,追捧天价的膜拜酒,营造一种“葡萄酒也很贵、也很赚”的氛围。
我们也在制造“社会信仰”: 我们过度强调繁琐的侍酒礼仪、高深的产区知识,把品酒变成了一场“知识竞赛”,人为地拉高了消费门槛,把葡萄酒塑造成了“精英圈层”的专属道具。
我们全行业,都在陪着少数人,玩了一场“自娱自乐”的精英游戏。
我们是否想过,当白酒的“金融泡沫”和“社交绑架”被消费者厌弃时,我们葡萄酒行业自己制造的这些“品味泡沫”和“知识壁垒”,难道不也一样会被抛弃吗?
如果说白酒的危机是“老登”们的黄昏,那么葡萄酒如果继续沿着这条“装腔作势”的老路走下去,我们可能连“黄昏”都等不到,因为我们甚至从未真正迎来过属于自己的“黎明”。
三、 葡萄酒的生机:从“价格信仰”到“价值认同”
那么,白酒信仰的松动,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认为,这意味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的“价值真空”出现了。
当消费者(尤其是新一代中产和年轻群体)开始厌倦白酒的“社交绑架”和“金融泡沫”时,他们空出来的饮酒预算和社交场景,在寻找一个新的、更优质的替代品。
这个替代品,必须满足几个核心诉求:
它必须是“消费品”,而不是“投资品”。 价格必须回归理性,回归到真实的“饮用价值”。
它必须是“悦己的”,而不是“悦他的”。 饮用体验必须是愉悦的、多元的、个性化的,而不是辛辣的、被迫的。
它必须是“有文化的”,而不是“有负担的”。 它能提供精神价值和品味加成,但绝不能是压迫性的“酒桌文化”。
放眼望去,只有葡萄酒,是唯一能完美承接所有这些需求的品类。
白酒“信仰去杠杆”的黄昏,恰恰是我们葡萄酒行业结束“自娱自乐”、回归“价值本源”的最好时机。
我们该如何抓住这个机遇?答案不是去和白酒拼“价格”,更不是去学他们的“金融化”,而是要建立一套真正属于葡萄酒的、无法被复制的“价值认同”体系。
(一) 从“稀缺价值”转向“专业价值”
白酒的价值,建立在“稀缺”之上(茅台的产能有限)。而我们葡萄酒的价值,必须建立在“专业”之上。
世界上的葡萄酒汪洋大海,风土、品种、年份千变万化。消费者的最大痛点不是“买不到”,而是“不会选”。
这正是我创办中喜酒业二十年来的立身之本。我们拥有来自14个国家、250多个单品,这不是为了炫耀“大而全”,而是为了构建我们的“专业选品能力”。
我作为国家一级品酒师、资深葡萄酒专家,我存在的意义,就是利用我的专业知识,每年从上万款酒中,为我的客户筛选出那些真正高品质、高性价比、风味独特的佳酿。
我们不贩卖“稀缺”,我们提供“专业”。我们帮助客户从“选择的焦虑”中解脱出来。这份基于“专业”的信任,远比基于“稀缺”的投机要稳固得多。
(二) 从“价格信仰”转向“体验信仰”
茅台的信仰,建立在“价格只涨不跌”的预期上。而葡萄酒的信仰,必须建立在“体验无与伦比”的感受上。
葡萄酒是世界上风味最复杂、最多元、最能与美食产生奇妙化学反应的饮品。我们必须停止“纸上谈兵”,停止用分数和产区知识去“教育”消费者。
我们必须把战场拉回到“餐桌”上,拉回到“生活场景”中。
在中喜酒业,我创办了“嬉阁”私密会所,就是为了创造一个极致的“体验场”。我们在这里举办专业的餐酒搭配晚宴,让客户亲口尝到一款酒体强劲的赤霞珠如何让一块牛排变得更美味;我们在这里举办盲品会,让客户抛开酒标的束缚,用味蕾去寻找自己真正的热爱。
我们不告诉客户“这款酒很贵”,我们只引导他发现“这款酒很美”。这种发自内心的“愉悦体验”,才是能让消费者持续复购的、最牢固的“信仰”。
(三) 从“金融属性”转向“日常属性”
茅台的困境,在于它离“喝”太远,离“炒”太近。葡萄酒要引以为戒,我们必须主动“去杠行杆”,回归“日常化”。
葡萄酒绝不是只存在于“高档宴会”或“投资拍卖会”的“神话”。它更应该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它可以是周末家庭聚餐时,搭配红烧肉的那瓶果香四溢的西班牙丹魄;
它可以是情侣约会时,点亮氛围的那杯清新爽口的起泡酒;
它可以是辛苦一天后,独自在家小酌的那半瓶新西兰长相思。
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我们的专业,为消费者甄选出在每一个价位段上,都“闭眼入、不踩雷”的口粮酒。在中喜,我们有250多个SKU,覆盖了从几十元的日常餐酒到几千元的收藏级佳酿,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从“日常”到“殿堂”的全方位需求。
结语:挤掉泡沫,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总而言之,茅台跌破1499元,不是一个孤立的价格事件,它是一个时代转折的信号。
它标志着,那个依靠“信息不对称”、“金融炒作”和“社交绑架”就能轻松获利的旧时代,正在结束。
白酒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痛苦的“价值回归”,它们必须学着从“投资品”重新变回“消费品” 。
而我们葡萄酒行业,必须庆幸这场“挤泡沫”的浪潮来得如此之早。它让我们有机会在泡沫还未大到无法收拾之前,就看清前路。
与其说“茅台神话”正在破灭,不如说,属于中国酒水行业的“理性时代”正在到来。
在这场变革中,投机者和“自娱自乐”的品牌将被清扫出局。而那些真正坚守“专业”、“敬畏”,始终致力于为消费者创造真实“价值”和“体验”的品牌,才能最终穿越寒冬,迎来真正属于我们的、更稳固、更健康的春天。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