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派、革命派与梦中人

纵观《红楼梦》,恍若一场大梦。梦中的贾府,实则也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缩影——浮华之下,尽显空虚。历史上每一个病入膏肓的社会,大抵都沉浸于这样的迷梦之中。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近代的中国。若将红楼的时间线后移,把其中人物代入近代史,便会发现一些看似牵强却极为有趣的对应:红楼中人,竟可完美类比于近代中国的三类人群——改良派、革命派与梦中人。

贾府生活极尽奢侈,内里却早已外强中干。一个大家族的延续,或需稳固的靠山,或赖成才的子弟。然而,贾元春薨逝,靠山已倒;男丁稀少的贾府,唯一的希望贾宝玉又被溺爱不成器。但这并非衰败的根本。贾府之朽,朽在骨子里,朽在整个僵化的机体之中。百年与世隔绝的繁荣,将其蒙蔽于阶级的傲慢,无人看清内里的空虚。修建大观园的巨额耗费、自上而下的层层贪腐,皆被家族的光环所掩盖。直至梦醒时分,为时已晚。这何尝不是闭关锁国晚清的写照?数千年文明优势积累的自信,蒙蔽了朝野上下的双眼,国力在虚假繁荣中悄然耗尽。危机迫在眉睫,时人却仍酣睡于梦中。

于此梦魇之中,诞生了两类试图破局之人——改良派与革命派。在《红楼梦》中,他们的身影分别由薛宝钗与林黛玉所承载。

薛宝钗,堪称封建礼教调教出的典范,端庄守礼,人情练达。薛家寄居贾府,视其为栖身之所与依赖之基,更将宝钗推向贾家孙媳之位。宝钗冰雪聪明,早已看出贾府后继无人的危局,故而常劝宝玉读书进取,考取功名,却屡屡引来宝玉的反感。这种力图从内部“改造”宝玉的方式,正与近代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如出一辙。他们与旧体制利益共生,必须依附其生存;他们比芸芸众生多一份清醒与才智,但其革新并不彻底,从未动摇腐朽的根基。

反观林黛玉,她则是书中反抗精神的代表。在宝玉面前,她从不刻意维持端庄贤淑的假象,唯愿流露纯然的真性情。心思缜密的她,早已洞察封建体系的衰败本质,却始终保持着“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风骨,即便在贾府中不如宝钗得宠。与之相似的,还有任性撕扇的晴雯。然而,她们一个体弱多病,在尝尽世间失望后焚稿断情;一个身为下贱,纵能撕破扇子,也撕不碎阶级的枷锁。这与近代那些最为进步、最为清醒,却势力薄弱的革命派何其相似!早期的革命总难彻底,随后便迎来皇权的复辟,无异于另一场延宕多年的红楼悲剧。

身为造梦者的曹雪芹,以曾为梦中人的视角,道破了社会演进中这三类人的结构性存在。在真正的理想社会实现之前,此三类人必将在历史的舞台上长期共存,于各自角色中,轮番上演不同的悲欢剧目。

掩卷沉思,不由扪心自问:在我们身处的当今社会中,谁为清醒者,谁又是那梦中之人?

版权声明:
作者:Alex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739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