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单元”(71)

关于“大单元”(71)

KUD模式56——《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P130

       总结与未来(7)

       四、问题讨论(2)

       以小学美术三年级 “纸条穿编”(如湘美版《编织乐陶陶》)课程为例,概念为本的教学会围绕 “编织” 这一核心概念,通过技法学习、创作实践和拓展延伸等环节,层层递进地培养学生处理整体与互联、具体与部分的能力,具体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

       1. 锚定核心概念,搭建 “整体认知” 框架

       该课程的核心概念并非单纯的 “纸条交叉”,而是 “编织是经与纬有序交织、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传统工艺”。教学初期,教师会先展示竹编箩筐、毛线挂毯等完整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编织作品的整体价值—— 既能装东西,又能作为装饰。接着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复杂的竹篮还是简单的纸条杯垫,都离不开 “经线固定、纬线穿插” 的核心结构。这种以核心概念为起点的教学,让学生先建立对“编织” 的整体认知,明白后续所有操作都是为了完成一件 “结构牢固、样式美观” 的整体作品,避免学生陷入 “只关注纸条怎么穿,却不知道为何这样穿” 的碎片化操作。

       2. 拆解技法细节,掌握 “部分服务整体” 的逻辑

       概念为本的教学会将 “编织” 这一整体任务拆解为多个具体的 “部分”,让学生在掌握细节的基础上理解其对整体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两方面:

       • 材料与步骤的“部分把控”:教学中会明确拆分出 “裁纸条、固定经线、一上一下穿纬线、调整松紧、收尾粘贴” 等步骤。例如固定经线是 “部分” 操作,若经线粘得太密或太松,后续纬线就无法顺畅穿插,最终导致整体作品松散歪斜;而穿纬线时“一上一下” 的规律,是保证整体花纹规整的关键。教师还会针对 “部分” 问题分层指导,比如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带经线格子的底板,让其专注练习纬线穿插,待每个细节步骤熟练后,再整合出完整作品。

       • 细节优化的“部分赋能”:课程难点是保持编织松紧一致和设计规律色彩。这两个细节看似是局部操作,实则影响整体效果。比如某学生纬线松紧不一,会导致整体作品凹凸不平;若色彩搭配混乱,会让作品失去审美感。教师会引导学生意识到,每一条纬线的拉力、每一组颜色的搭配,都是构成整体美感的重要部分,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细节、服务整体” 的思维。

       3. 强化关联与迁移,深化 “互联与整合” 能力

       该课程不会局限于单一的纸条穿编操作,而是通过多维度的关联设计,让学生理解 “部分与部分”“作品与生活”“技法与创意” 的互联关系:

       • 部分间的互联:在进阶练习中,学生可尝试用不同宽度的纸条交替编织,或加入毛线流苏装饰。此时学生需要思考,不同宽度的纬线如何搭配经线才能保证整体平整,流苏装饰安在作品的哪个位置才不影响整体结构,这让学生学会协调多个“部分” 元素,形成互联的创作思维。比如有学生用宽纸条做经线、窄纸条做纬线,再在杯垫边缘加流苏,既保证了实用性,又提升了美观度,正是对部分间互联关系的灵活运用。

       • 学科内与生活的互联:课堂会链接传统编织文化,让学生发现纸条穿编和傣族竹编、奶奶织毛衣本质都是“经纬交织” 的编织概念,理解不同编织形式间的内在关联。课后还会布置拓展任务,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编织品,分享其 “编织秘密”,这促使学生跳出课堂的具体作品,将“编织” 概念与生活整体场景关联,意识到这一工艺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深化整体与互联的认知。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741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