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的内置罗盘:科学终于破解密码了吗?
鸟类的内置罗盘:科学终于破解密码了吗?
探讨了鸟类神秘“指南针”器官的位置和机制
(视频)
鸽子的“第六感”:百年谜题终结?科学家在其内耳发现“生物指南针”
无论是信鸽千里归巢,还是候鸟跨越大陆的迁徙,动物们惊人的长途导航能力一直让科学家们着迷。它们是如何拥有如此不可思议的方向感的?这个长期存在的科学谜题,困扰了研究人员数十年。现在,一篇于11月20日发表在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上的开创性研究指出,答案可能隐藏在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鸽子的内耳。
指南针不在眼睛里,而在耳朵里
此前,关于鸟类如何感知磁场,科学界主要存在两种主流假说。一种理论认为,这是一种发生在视网膜细胞中的量子效应,让鸟类能够“看见”磁场。另一种则认为,鸟喙中的微小氧化铁颗粒像无数个微型罗盘指针一样工作。然而,这项新研究对这两种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研究的核心发现是:负责磁感应(magnetoreception)的器官,很可能就是位于鸽子内耳中的前庭系统(vestibular system)。
前庭系统是脊椎动物通常用来感知平衡和加速度(包括重力)的器官,由三个相互垂直、充满液体的半规管组成。这一发现之所以令人惊讶,是因为该器官已知的主要功能与感知磁场完全不同。正如瑞典隆德大学的感觉生物学研究员埃里克·沃伦特(Eric Warrant)所强调的:
"这可能是在任何动物中,对负责磁场处理的神经通路最清晰的一次展示。"
并非“看见”磁场,而是“感觉”电流
这项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机制。当鸽子移动头部时,其内耳半规管中的导电液体(淋巴液)会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产生微弱的电流。大脑通过感知这些电流来获取关于磁场的信息。
由于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相互垂直,这种机制可以为大脑提供磁场的三个维度(x、y、z轴)分量信息,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三维指南针。
这种感应方式与鲨鱼和鳐鱼利用微弱电场来寻找猎物的能力有异曲同工之妙。研究人员发现,鸽子的基因组中也存在类似的蛋白质修饰——一段长达10个氨基酸的特殊插入序列——使其能够感知由磁场产生的电流。
令人惊奇的是,这一前沿理论的雏形竟可追溯至一个多世纪以前。早在1882年,法国动物学家卡米尔·维吉尔(Camille Viguier)就首次提出了这一机制的设想。一个多世纪后,现代科技终于为这一古老的假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巧妙的实验揭示了秘密
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实验得出了上述结论。
首先,他们进行了一项大脑图谱绘制实验。研究人员将鸽子的头部固定,并施加一个持续旋转的磁场,以模拟其头部相对于地球磁场运动时的状态。随后,他们使用一种名为“透明化”(clearing)的技术使鸽子大脑变得透明。将这些鸽子的大脑活动图谱与未暴露于磁场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后,研究人员发现,在大脑中接收来自前庭系统信号的区域,神经元活动显著增强。
其次,为了排除视网膜假说的可能性,团队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重复了实验。结果表明,即使没有光线,鸽子的大脑依然能接收到磁场刺激,这直接反驳了基于视觉的磁感应模型。
这项工作凝聚了研究团队长达十年的心血。正如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大卫·基斯(David Keays)所说:
"我们花了10年时间才把这一切整合起来。"
一个新方向,更多待解之谜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颠覆性的发现:鸽子的生物指南针很可能位于其内耳中,通过感知微弱的电流来导航。
当然,科学总是在不断进步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乌尔里希·穆勒(Ulrich Müller)认为这项研究“令人信服”,但建议未来可以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进行验证——通过敲除关键基因,观察磁感应效应是否会消失。
这项发现为我们理解动物导航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但同时也留下了更多的问题。如果鸽子用耳朵导航,那么其他迁徙动物的体内又隐藏着怎样奇妙的感官世界呢?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