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神句⑩ | 权力必须被权力制约
权力必须被权力制约。
——孟德斯鸠
出处:
本句是对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De l’esprit des lois, 1748)中关于“权力分立”思想的经典概括。
在该书第十一卷第六章,孟德斯鸠阐述自由的前提: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千古不易的经验。”
因此,需要通过权力对权力的制衡,使任何一方都无法为所欲为。
后世法学界据此概括出广为流传的表达:
“权力必须由权力来制约。”
它成为现代法治国家分权与制衡制度的核心原则。
解读:
“权力必须被权力制约。”——这句话是现代宪政的起点,也是人类政治文明最深刻的经验总结。
它回答了一个所有社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如何让掌权者不滥权?
不是靠道德,不是靠良心,更不是靠自觉。
是靠制度。
一、为什么权力必须被制约?
因为权力本身具有天然的扩张性。
一个人一旦拥有能够支配他人的权力,
就很容易滑向任意、滑向滥用、滑向“我可以”。
这不是坏人特别坏,而是人性如此。
孟德斯鸠说:
“有权力的人都会滥用权力,直到遇到界限为止。”
因此,一个社会要想保护公民自由,必须回答:
谁来划这个“界限”?
答案不是“更伟大的人”,
而是——另一个权力。
只有权力之间的对抗,才能真正限制权力的任意。
二、为什么靠“好人掌权”不够?
因为制度不能建立在“盼望某个好人”之上。
好人会变,环境会变,权力会腐蚀初心。
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
靠个人品德,不足以支撑公正
靠掌权者自律,是最脆弱的保障
靠“我们相信他不会滥权”,则风险最大
因此,现代法治的关键不是找好人,而是建制度。
制度的力量在于:
不管谁掌权,权力都会被框在可控的范围内。
三、权力制衡如何保护普通人?
权力互相牵制,最终受益的是普通公民。
因为当权力不能随意扩张:
公民的权利才不会被强势者侵蚀
司法才不会成为权力的附庸
行政不敢越界
立法必须公开讨论
公权必须接受问责
制衡不是内斗,而是彼此监督、彼此牵制,确保没有任何一方能够脱离法律运行。
正是这些制度性的“障眼法”,让权力在奔跑时撞得疼一些,也慢一些。
四、孟德斯鸠为什么强调“必须”?
因为在他看来:
权力一旦没有外力制衡,就会不断向外扩张“直到没有阻力为止”。
所以他用的是“必须”,而不是“应该”。
权力的本质决定它只能被制衡,而不能被劝诫。
这句话的内核是现实主义的:
制度不是为了对抗坏人,而是为了防止任何人成为坏人。
五、把这句话放进今天的现实
“权力必须被权力制约”不是抽象政治学,而是现实中最关键的法律原则。
它意味着:
公权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
监管者必须被监管
决策者必须接受公开
执法必须受到司法审查
任何掌权者都不能跳出制度之外
程序比意图更可靠,规则比个人更可信
它提醒我们:
一个没有制衡的权力,不管起点多么善意,结局都可能滑向任意。
权力的界限,决定公民自由的边界。
孟德斯鸠的这句“法律神句”之所以能穿越近三个世纪,是因为它说出了一个永恒的真相:
人性不可完全信任,但制度可以被设计得可靠。
自由不是靠仁慈保护的,而是靠权力之间的克制保护的。
一个社会是否真正走向法治,看权力是否被制度关进笼子;
一个社会是否真正保障自由,看权力是否互相牵住了彼此的手。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768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