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学习)之一百三十六:时间、重量换算(二)

【换换算修辞的作用在于将抽象的枯燥乏味的数字转换成具体的直观形象,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他们易于识记繁难的数字和领悟其中隐含的思想感情。用具体、形象、可感的长度、面积、体积等数量,进行换算,以突出某事物在数或量上的特点。而换算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比较,或累计,或等同,或折合,或推想,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把抽象枯燥的数字转换成具体可感的事物,也就是说,离开了具体可感的事物这一"中介",就无法进行"换算"。时间、重量换算把事物的某些数量特征,换算成具体、形象、可感的时间和重量。

91949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只有194吨;今年,港口吞吐量将突破1.3亿吨。39年前海港的年吞吐量,如今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能“吃”掉!这是个很不寻常的变化。【作者将不同时代的两个数量,换算成具体可感的时间,一句“39年前海港的年吞吐量,如今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能‘吃’掉”的生动话语,写出了上海港的巨大变化。】

10如果让你将全国14亿人站着排成的一条长龙数一遍,一秒钟数一个人,一小时可以数3600个人。按每天数8小时计算,要数完这条长龙,需要134.6年时间。【中国人口众多,人所皆知。因为经常提及14亿的数字并未引起人们的多大震惊,文章按照数数的方式将这抽象的数字换算成具体可感的时间,“134.6年”的巨大数字顿时变得可惊、可叹!】

11“我看,到上海去做工也不坏。我们村里的小王,不是么?在上海什么工厂里做工,听说一个月工钱有15块。15块,照今天的价钱,就是3担米呢!”(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将“15块”换算成“3担米”后,才自然会使人产生了“到上海去做工也不坏”的感觉。这在经济萧条,货币贬值的社会环境里,“三担米”给人的实感比“15块”更具有诱惑力。】

12(中国)人口增长的确过快。粗算一下,32年净增4亿多人;几乎是美苏两国人口的总和,平均起来,相当于每年净增一个新疆,每月净增一个地区,每周净增一个县,每天净增一个军,每小时净增一个团,每分钟净增一个排。人口增加如此之多,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宋振华等《现代汉语修辞学》)【这里运用换算手法,采取递减列举的方式说明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快的问题。没有精确的数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补充。】

13太阳离开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那么远。一个人不停地走,3000年才到得了太阳;坐火车得300年;坐飞机得至少15年。(戴文赛《天文知识》)【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一亿五千万公里”,因为数字太大,人们已无法想象,更谈不上感知了。走路、乘车、坐飞机是生活中的常事,其速度的快慢人们已有所体会,所以,当把“一亿五千万公里”换算成“三千年到得了太阳;坐火车得三百年;坐飞机得至少十五年”的具体时间后,人们对太阳距地球之遥远立即有了具体的感触,并产生相应的感叹。】

14人们设想将来可以在小行星上采矿,并把它运回来;甚至还设想用火箭把整个小行星推移过来供我们应用。据计算,一个直径约为1.6公里的小行星,如其成分与铁质陨石相同,那么,它所含的铁将有330亿吨,够全世界消费60多年了。(石工《到宇宙太空中去开发资源》)【首先计算出“直径约为1.6公里的小行星”含铁量将有“330亿吨”,然后将重量换算为60多年的消费时间,为资源日益匮乏的人类世界展示出一幅美好的图景。科普作品有时带有幻想色彩,换算修辞以其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想象满足了这种文体的需求。】

15今年我国白酒总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500万吨左右。这些白酒,如果用火车运输,要装10万节车皮。按全国现有5亿成年人计算,平均每人一年喝掉10公斤白酒。我们在总量和人均消费量上已双获世界冠军。生产一公斤白酒要用2.5公斤粮食;生产500万吨白酒,则至少要125亿公斤粮食。这就是说,在我国粮食生产连续歉收的情况下,我们依然把上百亿公斤粮食酿成白酒喝掉了。(宋振华等《现代汉语修辞学》)【这是重量换算。先将抽象的大数换算为具体的小数,以年“人均10公斤”的惊人数字说明白酒生产已泛滥成灾,失去控制。尽管“500万吨”之数本已惊人,但真正引起人们震惊的却是那具体的年人均10公斤的小数。如果细细品味“我们在总量和人均消费量上已双获世界冠军”的话,美酒也会变得苦涩的。】

16现在山芋干1400万斤,都是去年10月份收购的。当时收购1600万斤,经多方联系,八个多月才调出200万斤。按这个速度,剩下的1400万斤至少得五年才能调运完。(宋振华等《现代汉语修辞学》)【“1400万斤山芋干至少得五年才能调运完”,这是将重量换算为时间的方式。一但采用换算方式提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772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