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云所“积墨太行”的艺术解读

吕云所的“积墨太行”系列,是他艺术创作的核心。理解这一系列,不仅是欣赏他的画作,更是理解他如何将太行山从描绘对象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的艺术过程。

一、从“画山”到“山化”:艺术理念的转变

吕云所对太行的探索,经历了一个关键的转变。早期,他注重用笔墨去描绘太行山的外形,这时笔墨主要是为山“造型”服务的。而在“积墨太行”中,他的追求发生了变化。他不再仅仅满足于画出一座像太行的大山,而是要让笔墨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让整幅画面最终凝聚成一种“太行”的精神气场。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从“太行的笔墨”转向了“笔墨的太行”。画作的终点不是那座山,而是由笔墨构建出的雄浑、厚重、充满历史感的浩然之气。

二、积墨之法:如何实现“厚而透”

“积墨”是这一系列作品的技术核心。这种方法不是一次性渲染,而是像传统工匠一样,一层一层,反复地皴擦、点染,让墨色层层叠加上去。

这个过程的关键和难点在于“控制”。墨层积得太少,山体显得单薄,没有力量;积得过多、过腻,画面就会变得“死黑”、沉闷,不透气。吕云所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他的积墨,在层层叠加中,始终为画面留有“呼吸”的余地。他能让画面在极度厚重的同时,依然保持通透感,让你感觉墨色深处仿佛还有光透出来,这就是评论家常说的“厚而透”。同时,他的每一笔都蕴含着书法的骨力,笔痕既是山石的结构,也兼具自然的气韵。

三、承载历史的精神象征

吕云所笔下的太行山,超越了自然风景。因为他本人是“太行之子”,他的生命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他深知太行山区人民的历史与苦难,也深刻理解太行山在民族历史中的象征意义。

因此,他的“积墨太行”承载了沉重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那黑沉沉、巍然屹立的山体,仿佛凝聚了无数岁月与故事。它不再是某处具体的山景,而是一种坚韧不拔、雄浑刚毅的“太行浩气”的化身。他通过笔墨,将个人的乡土情感,放大为对民族精神的表达。

四、教学启示:严谨与修养并重

从他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严谨的教学态度。创作“积墨太行”并非凭空的即兴挥洒。在动笔之前,他会进行大量的草图推敲,反复构思画面的构图、黑白灰关系和气势走向。这种严谨的、近乎做研究的创作流程,是他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此外,他强调艺术家的人格修养。他自称“很土”,并以“如黄牛拉犁,沉默无怨”的态度对待艺术。他认为,艺术的成就最终与艺术家的人格是分不开的。这种“德艺双馨”的要求,是他留给学生的重要精神遗产。

吕云所的“积墨太行”系列,展示了一位艺术家如何通过极为专注和深入的探索,将一种技法、一片山川与一种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让古老的积墨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让太行山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上一个具有深刻精神性的文化符号。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781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