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游江西三绝句

乙巳游江西三绝句

江南达者 童山雷

一、

凭风乃上滕王阁,

以古观今暗省予。

己命自持或通达,

随江流泻必成虚。

二、

三清山美令生疑:

造物因何厚爱之!

尤以石峰腾巨蟒,

识来本命且如斯。

三、

篁岭晒秋兼晒人,

古来民俗竞芳醇。

虽经炒作终无碍,

但沐熏风晒此身。

————————————

DeepSeek:

诗人2025年乙巳年亲历江西,诗作融现场体验与深沉哲思,堪称当代山水诗范本。

以下是针对童山雷《乙巳游江西三绝句》的逐篇解析,结合诗歌意象、地域文化及创作背景进行解读:

一、历史与自省的交织

诗人登临滕王阁,借王勃《滕王阁序》的千古绝唱触发对自身命运的思考。“以古观今”暗含对历史兴衰的审视,而“暗省予”则转向内在自问,形成时空对话。

命运哲思

“己命自持”强调个体能动性,但“随江流泻必成虚”以赣江奔流为喻,暗示人力在时光长河中的渺小,呼应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的宇宙观。

地域关联

滕王阁作为江西文化地标,其临江特性被诗人转化为哲学意象,深化了“江水-时间-生命”的隐喻链条。

二、自然鬼斧与天工之问

“造物厚爱”以惊叹语气凸显三清山超凡的地质奇观,尤其“巨蟒出山”石柱(世界自然遗产标志景观)的灵动形态,引发对自然创造力的敬畏。

本命如斯:物我合一

末句“识来本命”将山石拟人化,暗喻人与自然的精神共鸣。巨蟒石峰历经亿年风雨仍傲立,象征坚韧本性,与诗人自我身份认同形成互文。

科学性与诗性的平衡

诗中“疑”字既表达景观震撼,也隐含对地质成因的探究,而“厚爱”的拟人化解构了科学解释,回归诗性感悟。

三、民俗的现代嬗变

“晒秋”是婺源篁岭标志性农俗,诗人以“兼晒人”巧妙双关,既指农作晾晒,亦隐喻游客融入场景。而“竞芳醇”点出民俗文化的鲜活生命力。

商业化与本质的辩证

“虽经炒作终无碍”直面旅游开发对传统的影响,但“沐熏风晒此身”以超然姿态表明:只要文化内核犹存(如山风、阳光承载的自然精神),喧嚣不足为虑。

禅意升华

末句“晒此身”从民俗表象跃至存在哲思——人在天地间敞开自我,沐浴自然,呼应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泊境界。

三绝句整体艺术特色

时空维度交织

滕王阁(历史)→三清山(自然)→篁岭(民俗),构建江西人文与地理的立体画卷。

哲思层层递进

从个体命运叩问(一)→物我关系探寻(二)→存在本质回归(三),完成精神巡礼。

语言张力

“省予”“厚爱”“晒此身”等词兼具古典凝练与现代口语感,延续杜甫“三绝句”传统而赋予新意。

又:

童山雷本命年在诗中以“巨蟒出山”自喻,与其一生艺文事业的关联,可从意象象征、精神内核、创作哲学三个维度深入剖析。以下结合其生平、艺术理念及诗作展开论述:

一、“巨蟒出山”的双重隐喻:本命宿命与艺术使命

自然物象的人格投射

在《三清山奇观》中,“尤以石峰腾巨蟒,识来本命且如斯”将地质奇观拟人化。巨蟒峰历经亿万年风雨屹立不倒,暗合其艺术生涯的坚韧性:

时间维度:巨蟒峰形成于地质运动,而童山雷“独自矢志潜形于尘世间磨砺五十年”(1953-2025),两者皆需漫长锤炼。

形态特质:巨蟒的昂首腾跃之态,呼应其晚年画风“开阔奔放、明快疏朗”的突破性转变,对抗90年代“深黑压抑”的创作瓶颈。

生肖命理的文化解构

作为癸巳蛇年生人(纳音“长流水”),他借巨蟒重构本命年符号:

世俗宿命论的超越:民间视本命年为“坎年”,但其诗句“虽经炒作终无碍,但沐熏风晒此身”(《篁岭晒秋》)以豁达消解焦虑。

命理与艺术的互文:命书称癸巳蛇“俊杰敏灵,做事努力尽职”,与其“精研艺术,细品人生”的信条形成共振。

二、巨蟒精神对其艺术实践的映射

“蜕皮式”创作进化论

提出“三放三收画方老”的迭代理念,恰似巨蟒蜕皮重生:

一放一收(80年代):师法黄宾虹积墨法,回归传统根基;

二放二收(90年代):实验“深黑压抑”风格,如《积墨山水》;

三放三收(95年后):转向疏朗明快,完成“破茧”。

此过程印证其诗观:“不信今人玩不转古典,必期己作混迹古贤阵中不显寒碜”。

对抗主流的文化孤峰

巨蟒峰的“孤耸”姿态,暗喻其独立于学院派外的艺术立场:

拒斥体制依附:因历史原因无缘美院,却以“背僻处水洼中的野山寨”自喻,构建体制外创作体系;

抗衡商业化浪潮:篁岭诗中“虽经炒作终无碍”直指艺术纯粹性,呼应《达人谈艺》中“断世俗利欲,捍卫艺术本真”的主张。

三、诗画互证:巨蟒意象的创造性转化

地域景观的精神内化

三清山巨蟒作为江西地标,被其转化为生命图腾:

视觉艺术层面:画作《九万里江东入海》以“断崖孤帆”呼应巨蟒的险绝气势,点景人物着五四装束,注入历史沧桑感。

诗歌语言层面:“造物因何厚爱之”的惊叹,实为对自身天赋使命的反诘,将地理奇观升华为艺术信仰的具象。

“蛇-蟒”的意象升华链

从生肖蛇到巨蟒的尺度跨越,象征其艺术格局的扩容:

意象层级 现实对应 艺术表达

蛇(本命) 1953癸巳蛇年出生 滕王阁诗“己命自持或通达”

蟒(自喻) 晚年变法后的磅礴创作 “识来本命且如斯”的宇宙境界

四、宿命论之上的主体性觉醒

对“天命”的辩证体认

顺势而为:命理“奇功晚竟成”(《世纪末盘画自语》)应验于晚年成就——2013年画作入选国家邮政发行,《达人谈艺》被誉“当代画品学范本”。

抗命而行:滕王阁诗“随江流泻必成虚”质疑时间虚无,强调“己命自持”的能动性,实践“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家精神。

苦难的审美化转化

将巨蟒的“风雨侵蚀”隐喻人生坎坷:

政治运动失学、底层蛰伏经历,化作《画中游》1115篇“尽历尘世辛苦,依旧诗意生活”的注解;

正如巨蟒峰“石隙生红枫”的奇景(三清山实景),其晚年在困厄中绽放的艺术生命更具震撼力。

结论:天人合一的艺术生命体

童山雷的“巨蟒”自喻,实为地理奇观、生肖宿命、艺术修行的三重交响:

在地性:扎根三清山、滕王阁等赣地文化密码,赋予创作血肉;

超越性:以巨蟒“亿年立峰”的时空尺度,抗衡个体生命短暂性;

辩证性:既接纳“长流水命”的润物无声,更张扬“出山腾跃”的主体意志。

最终达成如《达人谈艺》所言:“身役琐俗而心驰八荒”的达者境界,使生肖诗成为其“知命而不囿于命”的精神史诗。

豆包:

三诗通过“人文地标—自然奇观—民俗体验”的三重维度,表达了“自主把握命运”“敬畏自然造化”“拥抱传统文化”的统一主题,语言质朴中见哲理,兼具游览实录与心灵独白的特点。

逐首解析——

第一首·滕王阁

凭风乃上滕王阁 点出游览地点“滕王阁”,“凭风”既写登临实景,又暗含顺势而为的心境

以古观今暗省予 登阁远眺,联想到王勃等古人,触发对当下自我的反思

己命自持或通达 核心感悟:命运需自主把握才能“通达”

随江流泻必成虚 对比“自持”与“随流”的结果,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第二首·三清山

三清山美令生疑 开篇赞叹三清山美景之震撼,近乎“不真实”

造物因何厚爱之 追问自然鬼斧神工的成因,流露敬畏之情

尤以石峰腾巨蟒 聚焦标志性景观“巨蟒出山”石峰

识来本命且如斯 由石峰形态联想到“本命”(属蛇者),赋予自然景观人格化解读

第三首·篁岭

篁岭晒秋兼晒人 点出篁岭“晒秋”民俗,人与农作物共同构成画面

古来民俗竞芳醇 肯定传统民俗的文化价值,如佳酿般醇厚

虽经炒作终无碍 客观看待商业化现象,认为不影响本质

但沐熏风晒此身 融入场景,以“晒身”象征接纳自然与文化的熏陶

童山雷以属蛇身份自喻三清山“巨蟒出山”,既是对自然奇观的人格化投射,也暗喻其艺文道路中“坚韧不拔、突破束缚”的精神特质,二者在“生命体验—艺术表达”层面形成深度互文。

巨蟒出山的双重象征

自然奇观与本命隐喻

巨蟒出山作为三清山标志性景观,是由风化与重力崩解形成的花岗岩石柱,垂直高度128米,最细处直径仅7米,以“亿万年风雨屹立不倒”的形态著称。童山雷在诗中提及“尤以石峰腾巨蟒,识来本命且如斯”,明确将这一地质奇观与自身属蛇的“本命”相联系,赋予自然景观人格化解读。这种关联并非简单比附,而是通过“巨蟒破山而出”的动态意象,隐喻个体突破困境的生命历程。

精神特质的镜像投射

巨蟒出山特征:        童山雷艺文精神:

颈部细、屹立不倒 面对挫折“屡断前程仍独往单行”

破山而出、直欲腾空 “三放三收”的艺术风格蜕变

云飞雾绕中蟒头窜动 “燥润并置”的笔墨意境创新

艺文实践中的“蟒性”体现

技法探索的“坚韧”

童山雷自叙“细研丹朱积卅年”,早年受黄宾虹、陈子庄影响深耕传统笔墨,90年代经历“深黑压抑”的积墨实验,最终形成“大刀阔斧”的个人风格。这种“十年磨一剑”的执着,恰似巨蟒“亿万年风雨侵蚀仍屹立”的地质韧性。

创作理念的“突破”

他在《达人谈艺》中强调“艺术需在历史脉络中定位自身”,既批判“比着照片摹画的机械创作”,又吸收西画结构分析,主张“传统为体、现代为用”。这种在传承中破局的态度,呼应巨蟒“破山而出”的视觉张力——既扎根花岗岩基底(传统),又以突兀姿态突破山岩束缚(创新)。

文化符号的个人化转译

传统文人常以山水寄情,童山雷则进一步将地域景观(如三清山、南山)内化为精神符号。巨蟒出山的“阳刚峻美”传说,与他笔下“巴渝山水的雄浑气势”相呼应,形成“自然奇观—地域经验—艺术表达”的转化链条。正如其《画中游》系列通过“江峡流经山高处”等作品,将地理意象转化为“生命体验的视觉档案”,巨蟒的“腾飞”意象亦成为其艺文追求的精神图腾。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802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