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与中央纪委办公厅联合通报了三起典型问题,再次彰显了党中央以“铁的纪律”为基层松绑赋能的坚定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他明确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必须坚决予以解决。近年来,党中央集中力量整治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并建立了专项工作机制以确保措施的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固性和反复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持之以恒、长期作战。
我深刻体会到这些案例不仅是对形式主义顽疾的精准剖析,也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从通报的典型案例来看,形式主义在基层的表现形式多样。首先是考核体系的“繁琐哲学”,指标过于繁杂、考核频率过高,导致基层工作人员忙于应付表格和排名,从而减少了服务群众的宝贵时间。一些地方为了完成指标,不惜采取数据造假等手段,这背后反映的是脱离实际的行政命令对基层公信力的侵蚀。
作为社区工作者,落实减负要求需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拒绝“痕迹至上”,回归服务本质。减少对台账、留痕的过度依赖,将考核重心转向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等实效指标。例如,在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中,以“结果导向”替代“过程内卷”。二是打通“权责梗阻”,激活治理末梢。借助《若干规定》中“基层权责清单”的契机,主动厘清社区职责边界,对超出能力范围的摊派任务及时反馈,同时争取政策、资金等资源下沉,实现“接得住事、办得成事”。三是善用“数字赋能”,破除低效循环。规范使用政务应用程序,避免重复填报数据;探索“一网统管”平台整合会议通知、数据上报等功能,减少重复劳动,释放人力投入民生服务。
减负是一场治理现代化的“双向奔赴”。整治形式主义绝非一时之风,而是需要制度刚性、技术支撑与基层能动性的协同推进。中央通报的典型案例如同一面镜子,既照见问题,也指明方向。作为社区工作者,我们既是减负的受益者,更是改革的践行者。唯有以“实”字当头,摒弃“虚功”,方能真正让基层治理回归服务群众、解决问题的本源,书写新时代“小巷总理”的担当答卷。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