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说新语》(0013):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王朗说:“好在船还宽,为什么不可以搭呢?”后来贼追来了,王朗想抛弃搭船人。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既然刚才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现在又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便仍旧带着并帮助他。世人于是就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
拓展理解:对这么一件事的处理,就能分清华歆和王朗在德行上的优劣。华歆考虑问题周全且有远见,是一个有始有终负责的人。当有人请求搭船避难时,华歆考虑到,对搭船避难的人不了解底细,如果他与贼是一伙人,那么他们来个里应外合,会给船上人带来生命危险;如果他是贼捉拿的人,会引火烧身;即使他与那些贼没有任何联系,也要考虑是否有能力保护了他。这并非是华歆生性冷漠,而是理智和负责任的表现。后来贼追至,验证了华歆最初的担忧,说明他有先见之明,能提前考虑到事情的复杂性和后果。尽管一开始有所疑虑,但在接纳了求助者之后,即便面临危险,华歆也坚决反对抛弃此人。他认为既然已经答应了别人的请求,就不能因为情况危急而舍弃对方,这种坚守承诺、不背信弃义的品质难能可贵,是先小人后君子。
而王朗接纳求助者时不慎重,遇到情况紧急时就抛弃他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是先“君子”后小人。
感悟:结合现在社会现实,发现有人倒下扶不扶?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有的人“碰瓷”,让你深受其害;有的人忘恩负义,让你后悔心凉;所以,有善心做善事,切记不可草率行车。要么,身边有证人;要么,报警;要么,收集好与自己无关的证据,证明自己是在助人为乐、救死扶伤,免得被别有用心之人反咬一口,惹一身麻烦。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