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迹“上海之行”激扬许党报国的赤子丹心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寄希望于年轻人。大家要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舞台上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总书记的讲话既是对百年奋斗史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期许。青年一代当以爱国之心为魂、以报国之志为帆、以强国之能为桨,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循迹红色原点,在历史传承中厚植爱国之心。上海是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这座城市见证了一个政党从星火燎原到领航巨轮的伟大跨越。中共一大会址前,青年毛泽东曾驻足凝思;龙华烈士陵园中,陈延年、赵世炎等革命先驱用鲜血浇筑信仰丰碑。今天,当我们站在历史的坐标系上回望,青年一代更应读懂“爱国”二字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密码。上世纪30年代,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用生命诠释民族气节;新中国成立初期,钱学森、郭永怀等留洋科学家冲破重重阻挠归国效力;改革开放后,浦东开发开放的第一代建设者以“敢为天下先”的胆魄开创新局。这些鲜活的历史无一不告诉我们:青年人的爱国,既是对脚下土地的深情眷恋,更是对民族复兴的自觉担当,唯有将个人理想植根于家国情怀的沃土,青春之树才能枝繁叶茂。

       勇立时代潮头,在创新突破中砥砺报国之志。今天的上海,黄浦江两岸的璀璨灯火映照着科创中心的勃勃生机。从国产大飞机C919振翅蓝天,到“墨子号”量子卫星遨游寰宇;从张江科学城的“创新雨林”到临港新片区的制度型开放试验田,这座城市始终站立在改革开放的潮头浪尖。这背后是无数青年科技工作者“十年磨一剑”的坚守,是创业者们“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报国之志需要转化为突破“卡脖子”难题的实际行动。中微半导体创始人尹志尧花甲之年回国创业,带领团队攻克5纳米刻蚀机技术;90后科学家黄芊芊在集成电路领域打破国际垄断;商汤科技青年团队让人工智能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这些新时代的“上海故事”告诉我们:青年人的报国,既要胸怀“国之大者”的格局,更需锻造“硬核科技”的实力。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广大青年应当成为冲锋陷阵的尖兵。

        奔赴复兴征程,在知行合一中淬炼强国之能。站在外滩眺望陆家嘴的天际线,历史与未来的对话从未停歇。从《新青年》杂志唤醒沉睡的东方雄狮,到科创板助力“硬科技”企业腾飞;从杨浦滨江从“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到进博会搭建全球共享的中国舞台,上海始终是观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佳窗口。许党报国不仅需要激情澎湃,更要练就过硬本领。在洋山港全自动化码头,85后工程师团队让“中国智造”装卸效率领跑全球;在北斗导航系统研发中,上海交大青年科研团队攻克星间链路关键技术;在乡村振兴一线,选调生们用数字化手段激活江南水乡的发展潜能。广大青年必须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既要读万卷书夯实专业根基,更要行万里路破解现实课题,让知识在服务国家战略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百年风云激荡,青春接力从未中断。从兴业路76号点亮信仰火种,到新时代青年在浦东热土书写传奇,上海这座光荣之城始终激荡着青春报国的澎湃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青年一代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让我们以“上海之行”为新的起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用青春热血浇筑时代丰碑,让许党报国的万丈豪情在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征程中永远激荡!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042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