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傅国涌,凌晨在杭州突发心梗去世!

太突然了!
知名教育学者、历史学者、作家傅国涌,于2025年7月7日凌晨在杭州打铁关家中,因突发心梗去世,年仅59岁。
傅国涌儿子傅阳向都市快报证实了这一消息,他透露,当时半夜他就在家中,陪在傅国涌老师身边,心梗发生非常突然。
家中一时难以接受这个消息,傅阳在电话那头哽咽:“我妈妈最难接受,她现在已经被送进医院急救......”

昨天,傅国涌老师还在更新自己的朋友圈,宣传自己即将重版的《寻找语文之美》。

逝世消息来得太突然,今天他的文化圈朋友第一反应都是震惊,不可思议!
大家纷纷在朋友圈缅怀起学者傅国涌先生——
知名评论家徐迅雷发圈:“英年早逝,令人痛惜!”
出版家老六张立宪晒出自己珍藏的傅国涌著作:“老傅此生著述甚丰,育人无数!”
诗人孙昌建回忆老友傅国涌:“去年初拿到傅老师托人转给我的一套老六策划的‘大商人’系列,再加一本《与景凯旋先生同行》,当时细读了《与》,两周前在南通想到回家要读一读傅老师写的张骞.....”

谁知,噩耗传来!

 


傅国涌1966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后来定居杭州。
他主要关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言论史和知识分子问题等。傅国涌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金庸传》《百年寻梦》《叶公超传》《追寻失去的传统》《发现廿八都》等。
2017年,历史学家傅国涌回归母语教育,在杭州创办“国语书塾”,实践以母语为中心的人文教育,为少年们铺就一生的人文根基,将他们带进一个更辽阔的世界。
他的国语书塾,一位难求,全国各地重视母语教育的学子家庭都慕名来到杭州,求跟着傅老师上课。

《寻找母语之美》

 

文/傅国涌

 

我少年时喜欢读游记,从《徐霞客游记》到《郁达夫游记》都曾是我的枕边书。十七八岁时,我甚至想写一本《中国旅游史》。可以说,那是我足不出户而神游华夏的时代。成年以后,我的足迹所到之处,也几乎都是我早已在书中熟悉的地方。每次到一个新的地方,心中想起的总是少年时的阅读记忆,某一个作家,某一篇文章,或某一本书给我的印象。读万卷书,就像是我行万里路的指南,我循着纸上的线索,不断地丈量自己脚下的世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对于年轻人,旅行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中国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干脆说,旅行是最好的教育。他想到了孔子、孟子周游列国,司马迁遍览名山大川,顾炎武周游南北,还有亚里士多德、达尔文等人的经历,认为在交通便利的现代,旅行更成人们教育的利器。
自2017 年以来,我和国语书塾的童子们一起到过不少地方,从近在咫尺的西湖、富春江,到遥远的雅典卫城、比萨斜塔、卢浮宫,接下来《少年日知录》将沿着我们走过的足迹,和大家一同去寻找中国之美和世界之美。我想把中国部分称为“少年江山万里图”,世界部分称为“少年海国图志”。
我常常想,远方并不在远不可及的远方,远方就是脚下,远方就在心中。行万里路也是从读万卷书开始的,由神游而身游,才能真正领略到远方最美的风景。我第一次到日本东京的上野公园,却一点儿也不感到陌生,因为鲁迅先生的那一句“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我在心中已念叨过千百遍。我第一次到俄罗斯托尔斯泰的庄园,见到那些树林、草地、鲜花,就好像早就来过似的,尤其那个青草覆盖的墓地,在我少年读茨威格的文章时,就已深深地留在了记忆中。
我十七岁才第一次出远门,第一站到的是杭州,而西湖从小就已在我的梦里徘徊,那些关于西湖的诗歌、连环画、民间故事,使我心里早有了一个西湖,不仅是空间上的,更是时间中的,让少年的我无限向往。《少年日知录》之《万里路》就将从西湖开始,然后一步步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我曾经从事历史研究和写作二十年,现在是一位儿童母语教育的践行者,我更看重“童子师”这个身份。
2017 年10 月7 日, 我创立了小小的国语书塾童子班,与“童子六七人”一起读世界。我的课是立足于母语的“与世界对话课”,我们与草木虫鱼对话,与日月山水对话,与四季对话,与人物对话……我们读万卷书,不仅仅日诵古文、古诗,而且阅读中外经典。我们行万里路,在富春江钓台与严子陵、黄公望对话,在兰亭与王羲之对话,在三味书屋、百草园与少年鲁迅对话,在白马湖与朱自清、丰子恺对话……我们也去雅典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话,到佛罗伦萨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对话,在比萨斜塔下与伽利略对话;我们在希腊古老的圆形剧场朗诵《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在奥林匹克运动会遗址朗诵荷马史诗,在但丁家门口背诵《神曲》选篇,在威尼斯演绎莎翁的《威尼斯商人》……我们的课堂无处不在,我们沿《诗经》顺流而下,在母语的河流里自由游弋,但我并不把母语局限在古老的中文经典里,一切古今中外经过时间考验的真善美的作品,一旦进入中文世界,也都转化成了母语的一部分。
我想把我和童子们一起读世界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热爱母语、渴望熟练掌握母语的童子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盼望我和童子们一同在母语的天空中自由地飞啊飞,在母语的大地上走啊走,踏踏实实,留下一个一个脚印,大的和小的;我们一起寻找母语的美,日复一日,日积月累,让古老的《日知录》变成童子们的《少年日知录》。
母语毫无疑问是美的,写出来的母语是美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两千五百年来,《诗经》中的这些句子不断地打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你能说这样的母语不美吗?“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你能说这样的母语不美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你能说这样的母语不美吗?文言是美的,白话也是美的。“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我们的庭院里有金钱草/ 我想用它买下整个春天”……最后这一句是一个九岁的童子写的,你能说这样的母语不美吗?
母语的美是可以写出来的,也是可以说出来的,你读两千五百年前的《论语》,遇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样的母语难道不美吗?三十多年前,一个名叫顾城的中国诗人到巴黎去参加诗歌会,一开口就说:“世界上只有难看的人,没有难看的树。树也会痛苦,但痛苦的树仍然是美的。” 这样的母语难道不美吗?
作为一个中国人,掌握自己的母语,能够将母语美美地说出来,美美地写出来,这是一件何等美的事,每一位童子终将成为美的人。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称呼,它高于一切的成功,胜过世上一切的财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美是最高的评价,它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我又想起了《论语》中那个经典的对话,只比孔子小六岁的弟子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是多美的一幅画面啊,每次想起都令我感动。美当中包含了善和真,美国作家爱默生认为它们是三位一体,美是中心,甚至说“宇宙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人类灵魂上爱美的欲望”。德国文豪歌德曾说:“美是神秘自然法则的显现。”美国诗人庞德曾说:“时间不能占有美,美是永恒的现在。”我讲的“美”的母语是兼容并包的,不是狭隘的,我们不排斥不同文明创造出来的最美的遗产,我们将吸纳自荷马史诗以来人类一切最美好的精神资源,我们在莎士比亚、雨果、博尔赫斯的作品中呼吸,也在托尔斯泰、泰戈尔和纪伯伦的作品中呼吸,来自东西方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创造都将成为我们的养分。我们感谢一代代的翻译家们将另外一种语言的经典变成了我们母语的一部分。
我们将一起寻找母语的美,享受母语的美,共度美好的时光。我想起了三百六十多年前的《日知录》,那是大学者顾炎武先生历时三十年日复一日累积撰写的传世之作。“从一滴水开始的知识革命”,这是我在国语书塾童子班2018 年秋季开班时的致辞。一滴水,很不起眼,每天五分钟,微不足道,但是每天一滴水,日复一日,水滴可以石穿。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停留在今天,而是为了达成美的目标,在美当中享受我们在世界上的每一天。
《少年日知录》就是日复一日的积累,月复一月的积累,脚踏实地的积累。我们一起读书,一起背诵,一起思考,一起写作,一起成长,我们一起慢慢地飞,飞得稳、飞得远、飞得高,一直飞到母语的浩瀚天空去。亲爱的童子,愿你们都有一对会飞的翅膀,一对会飞的美的翅膀。

 

 

 

链接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833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