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说秦腔︱传统戏第35讲
《烙碗记》 血泪碗中烙,辣味与警世
文/罗汉
一计毒谋,两代悲欢。《烙碗记》(又名《铁莲花》《赤玉盘》)是秦腔骨子老戏,情节跌宕如刀刻人心。讲的是富户刘志明续弦马氏,为夺家产,逼兄弟分家、害死小叔刘志忠,更虐其幼子定生。寒冬剥衣扫雪、滚水烙碗烫手,马氏与侄儿保柱设毒计逐孤,终错杀刘志明反诬定生。幸得清官明断,沉冤昭雪,恶人伏诛。
戏眼在“辣”,看人性三昧:
一是 “烙碗”之痛,刺穿伪善。一壶滚水浇碗,逼童手捧,碗碎逐人,这出折子戏堪称秦腔“虐心巅峰”。定生十指烫烂、哭坟诉冤的唱段,字字泣血。老生刘志明冒雪追侄时,跪雪嘶吼“苍天睁眼”,悲腔裂云,将人性暗面与亲情救赎撕开示众。
二是脸谱如镜,照尽忠奸。马氏(泼旦)的阴笑与毒计、保柱(丑角)的谄媚狠辣,对比定生(娃娃生)的纯真忍痛、刘志明(须生)的悔恨觉醒。秦腔以粗粝之音演忠奸善恶,如关中辣子直呛肺腑,让乡野妇孺亦能痛骂一声“马氏该杀!”
戏外春秋,梆子声里藏乾坤。此戏诞生于明清之际,恰逢秦腔“花雅之争”的草莽年代。当昆曲困于文人案头,秦腔凭《烙碗记》这般泼辣故事横扫民间,只因它敢用血泪骂尽不贤、不慈、不义。马氏之恶,实为封建家族制下人性畸变的缩影;而清官断案、天理昭彰,恰是底层对公道的渴盼。
至民国,易俗社删改其中鬼魂迷信,留《定生扫雪》《烙碗记》等折,更显人本之光——恶非天命,而在人心;善非神佑,而靠人争。
今日戏台,犹闻警世钟。马氏之流今何在?家庭倾轧、虐童弃老、争产成仇……戏里毒计似远,戏外人性未迁。而定生忍痛护碗的倔强、刘志明雪中追侄的忏悔,恰是一剂醒世良方:家若无仁,碗亦成刑具;亲若有爱,雪可化春泥。
更见秦腔风骨,宁以“辣”味戳穿虚伪,不以甜媚取悦看官。当世文艺若失此胆魄,何异于温水煮蛙?
一计烙碗,烫穿千年家丑;两声秦腔,吼出百姓心头。戏如铁莲花开,刺的是恶,捧的是善,这方是梆子魂。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