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脱口秀第二季如何用幽默解构性别枷锁

今天看了几集脱口秀 ,发现2025年第二季的脱口秀舞台,不再只是简单的逗乐,而成为了一场关于性别议题的犀利对话。从嘻哈段子对职业刻板印象的嘲讽,到房东阿姨对包办婚姻的戏谑,再到对月经羞耻的大胆调侃,演员们用幽默拆解了那些长期被默认的性别偏见,让观众在笑声中重新审视社会的荒诞逻辑。

一、嘻哈+女权:用节奏对抗职业偏见;这一季最令人耳目一新的,莫过于女性脱口秀演员跨界嘻哈,用押韵和节奏回击职场中的性别歧视。

她讲述自己是一名空姐,在工作中她始终不明白空姐为什么一定要穿丝袜,丝袜是最易燃之物,明知道空姐最后一步逃生要脱掉丝袜,穿过丝袜的人都知道脱丝袜也需要时间的,在那危机生命逃生时刻却要还要脱丝袜,为什么不能穿裤子?她百思不得其解,有一次她问她老板,老板却回答了一个很荒谬的回答“因为要给乘客舒适度”,天啊,空姐需要形象每次穿高跟鞋化着精致的妆,举止言谈优雅态度服务态度好,这完全可以理解,穿丝袜又不安全质量又不好。她讲述了她一个朋友正是因为在工作中因为事故导致她在最后逃生时刻脱掉了丝袜从滑梯摔下,她就在想如果这时候她有裤子不至于受那么严重的伤,于是她来到脱口秀要站在女性高度指出社会存在的问题。

当她讲完这段子我想起来了孙颖莎在比赛完,看见那个主持姐姐大冬天手冻的瑟瑟发抖仍要穿着裙子去主持。于是她记下了这幕,最后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为小姐姐争取到了可以冬天穿羽绒服主持,主持礼仪姐姐都说“自己从事主持人多年以来第一次穿上羽绒服登台主持!”

比如某位程序员女演员的段子:“老板夸我PPT做得真漂亮; 我说‘谢谢,但代码也是我写的,别装瞎’。男同事bug不断却升了职,我修完系统还得给他们做心理支持热线。”这种表演形式本身就构成了一种讽刺——嘻哈文化长期被视为“男性领地”,而女性用同样的方式反击歧视,恰恰证明了所谓“适合男性的职业”或“女性不擅长”的说法多么可笑。

更深层的思考在于,职业能力的评判标准往往被性别化。同样的错误,男性可能被归因为“状态不好”,而女性则会被贴上“果然不适合这行”的标签。嘻哈脱口秀的尖锐调侃,让观众意识到,问题不在于女性能力不足,而在于社会总在用不同的尺子衡量男女。

要想改变规则 ,就要努力成为规则的制定人!这句话含金量仍然在上升,嘻哈就是这样的人,她正是看见朋友遇到不幸,决定要用自己去身边人身边事去反应,去敢讲。我在之前手机看到一家湖南航空公司已经开始穿平底鞋执行航班,正因为有这样的人,世界人对刻板印象的规则慢慢在改变,至少是好的开始。

二、房东阿姨的“怀旧批判”:包办婚姻的当代变体一位中年女演员以“房东阿姨”的形象登场,用市井幽默解构了传统婚姻观念:“我妈当年说‘感情可以婚后培养’, 结果我爸现在微信步数永远垫底——这培养了个啥?现在年轻人搞‘算法相亲’, 大数据说你们99%匹配,结果见面发现他连你吃香菜过敏都要上网提问!”这种表演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代际反差制造笑点。老一辈的“包办婚姻”和当代的“大数据匹配”看似不同,但内核都是试图用某种“权威”(无论是父母还是AI)来替代个人的情感选择。

更讽刺的是,当今年轻人虽然抗拒包办婚姻,却在婚恋市场上不自觉地遵循新的规训——身高、收入、房产成为硬性指标,仿佛一场现代版的“门当户对”。房东阿姨的段子,既让人发笑,也让人思考:我们真的比父母辈更自由了吗?

三、还有段子讲到了月经羞耻:当禁忌成为段子,偏见才开始松动长期以来,月经被当作“不可言说”的隐私,甚至成为一种羞耻。而这一季的脱口秀演员们大胆地将它搬上舞台,用荒诞的日常场景消解这种无谓的禁忌。

一位女演员模仿在便利店买卫生巾时的“特工行为”,“我压低声音:‘老板,要那个…面包…结果他递给我一袋桃李切片!我急了:‘不是吃的!是夜用420!’老板恍然大悟:‘早说嘛,给你拿个黑袋子装!’ 我:‘???这是毒品吗要这么隐蔽?’”

而更令人惊喜的是,男性演员也加入了调侃:“第一次帮女友买卫生巾,站在货架前仿佛在破解摩斯密码—— 日用、夜用、超薄、绵柔……这比高数还难!

结账时店员一脸‘好男人啊’的表情,我心想:这难道不是基本操作?”。

讲到这我感同身受,好像我每次去超市买卫生巾,老板总会拿黑色塑料袋装着,我对象每次去买卫生巾,可能身边女生看到会想这男人真好,还给自己女朋友买卫生巾,身边男性就会想这男人真没用,不知道羞耻,我对象总会小心翼翼的趁着没人时迅速拿到柜台,拿好后藏在衣服里给拿回来,我很不明白为什么这一定不能大大方方的呢。

这些段子的意义在于,它们让月经从“女性专属的羞耻”回归到正常的生理现象。当男性也能自然谈论,当便利店不再默认用黑袋子遮掩,社会对女性身体的规训才会真正松动。

四、脱口秀的性别革命:幽默是最温柔的武器这一季的脱口秀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它不仅仅是“讲笑话”,而是用喜剧的方式完成了三件事:

1. 去妖魔化——让月经、职业女性、大龄单身等话题不再被污名化;

2. 反讽合理化偏见——通过夸张演绎,让观众意识到某些“常识”其实毫无逻辑;

3. 男性参与对话——不制造对立,而是邀请男性一起反思,形成更广泛的共识。

当然,也有人质疑:当女性用自嘲反击歧视时,是否会无意间强化刻板印象?比如“女司机梗”如果只有女性在讲,是否会让偏见显得更“合理”?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至少,这一季的脱口秀证明了一点——当某个话题能公开被调侃时,它才真正开始失去束缚人们的力量。结语:笑声之后,改变才刚开始……

2025年的这一季脱口秀,像一面哈哈镜,照出了性别偏见中的荒诞。它没有居高临下的批判,而是用共鸣和幽默让观众自己发现:“原来这些观念这么可笑?”

或许,真正的进步不在于所有人都立刻改变想法,而在于越来越多人敢于笑着问:“我们以前为什么会觉得这很正常?”而当这样的问题被不断提出时,改变就已经在发生了。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217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