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护生画集》·《沉溺》

  每次翻开《护生画集》,总不免心有戚戚。今天读的是《沉溺》篇,传说此篇原名为《溺》,弘一法师建议改为现在的《沉溺》。一字之差,意境迥然——溺而示沉,仍可施以一援或能救其性命,或沉而溺之,则再难以回天耳。

  丰子恺的画作质朴且稚趣,笔风简雅,画面上有一钵水,空中有虫豸飞,水中亦有虫豸沉浮。弘一法师诗云:莫谓虫命微,沉溺而不援;应知恻隐心,是为仁之端。直白地讲,就是说不要因为蚊虫微小,见它沉溺而不施以援手,要知道恻隐之心,是仁爱的基础,后面两句诗,是直接化用自《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由恻隐而生仁,由羞恶而生义,由辞让而生礼,由是非而生智。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除了在《公孙丑上》篇里有说到四端,在《告子上》篇中亦曾有过论述。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结合《告子上》篇上下文的内容,孟子的观点是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是人本身就具备的,不需要靠外力来赋予,所以只需要向内求则可以得,舍弃则失,故而仁义礼智只需内求而不必外求。这是孟子所主张的性善论的基础,人性本善如何体现,在于人性本身所具备的这许多美好与优良的品性,也许只是一时忘却了,我们只需向内求索,唤醒本自具足的良善本性,这世间也许就能美好如初。

  最近蚊患甚重,因为蚊子带有致命的病毒,所以全国各地尤其南方地方在大规模地做灭蚊活动,这与书上的护生主旨相悖吗。换个角度想,如果不做灭蚊任由蚊虫肆虐,可能会引发大面积的人员或者牲畜的病亡,那么我们对蚊虫的恻隐之心是有了,但是对于人或者牲畜的侧隐之心又何在呢。假如你的仁爱之心是建立在更大规模的残酷与施暴,那么这所谓的仁爱是否还有意义。

  所谓恻隐,所谓仁爱,终究是以最大的慈悲去施行,方为康庄正道。若只是一味地追求小慈悲而放任更多的伤害,这种小慈悲是不是假慈悲,甚至会不会是更大维度的残忍与施暴呢。我们确实需要有恻隐之心,生慈悲之心,生仁爱之端,但是这种恻隐慈悲和仁爱,不能是以牺牲更大的残暴来实现。用大慈悲心去看,一个维度里的极度的残暴也许是为了成就更大维度里的极度慈悲,这样的慈悲可能才是真实的圆融。

  这看似无解的困境,将我们对慈悲的理解推向了一个相对复杂维度。慈悲,并非只有一味的仁慈,有一句话放在这里也许最为恰当——菩萨心肠,雷霆手段——若心有菩萨慈悲,有时候为了更大的善业,或许不得不行雷霆手段。

  我无来由要想到早年听过的一个故事,来自《须根秀》里吴镇宇讲过的一个故事,具体的表述我不太记得,大概的故事讲的是他养的一条狗,他讲他和他的狗的故事,他讲他有多爱他的狗,他的狗有多爱他,一直到狗很老的时候,有一次他出差不在香港,他的家人打电话告诉他,狗狗不行了。

  他让家人把狗狗送到宠物医院,各种联系医生各种奔忙,努力到最后其实都是徒劳,医生说,这么抢救下去狗狗只会很痛苦,所以,是不是考虑……他在外地做了决定,让家人送狗狗离开,他说他本来想着的将狗狗送到宠物殡葬公司去,但是各种波折没送到,他最后打个电话给他的家人说,你找个最近的垃圾厂,你把它放下,然后就直接回去吧,他当时用的一个词是“摆低”它,这个词在粤语的语境里,一般用在物件上,也就是所谓的无情众生,而不是对待一个有情众生的词。

  我不知道他当时讲的这个故事是故事呢,还是真实事件,但是他说了一套让他自己自洽的说辞安慰了他自己,他说,也许狗狗注定了要经历过这场苦痛,也许狗狗注定了最后无法被安葬,也许是因为上一世如何,所以这一世是来偿还什么,好让下一世轮回时可以投一个更好胎,那么他不愿意让自己这种虚妄的所谓慈悲坏了它这一世的修行,另让它修行了一世,最终却因为这最后的慈悲让它下一世又要遭受折磨,所以,放手让它去,看起来似乎很绝情,但是或许是更大一个维度的慈悲。

  大概,这应该是一个故事吧。在我的想象中,人心如我,应该做不到如此无垢,做不到如此洒脱,就算你冠以更大的慈悲,在当时的我看来仍是绝情。当然,那时候的我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深爱到最后的最大慈悲竟然是放手,是摆低,是放下。

  现在想想,我似乎能够理解了,纵然那也许仅仅只是一个故事。

  之前一个朋友带着一群小伙伴在做交易,各种步步为营耳提面命手拿把掐,最终很多小伙伴依旧不快乐,他也不快乐,但是他们又彼此都离不开彼此,小伙伴们依赖他良久,他也好为人师,但是心中总有不快,有时候就会向我坦露几句。

  那时候我倒时常劝他,别去干预别人的修行。他们遇到他,是缘起;他陪他们走了多远,是缘尽——你不可能陪着他们走到天长地久不是吗,所以你不如尽早放手,让他们去完全他们自己的修行。你也许带着他们绕过了许多弯路,但是他们该撞的南墙一堵也少不了,他们该见的棺材一口都不少,你如果都带他们绕过了,除非你带着他们天长地久,否则他们最终仍旧要去面对本来早就应该去面对的劫难,会不会因为前面都避过了,反而后面一碰反而一蹶不振了呢……所以,永远不要去干扰别人的修行,让他们尽早地完成他们的劫难,是不是更大的一种慈悲呢。

  无论是故事中的摆低,或是现实中的不干预,都指向同一种结论:真正的慈悲,有时需要超越一世或者一时的情感,而需要以一种更宏大的视角以及更高的维度来审视因果与修行。

  写了这么多再回过头来读《护生画集》里的这篇《沉溺》,我突然感受到的是一种莫名的幸福感,当你不需要去思考任何别的维度的慈悲或者残酷,你只需要面对当前的这个场景,你只需要处理好当前的这个最简单直接的状况,这其实是一种难得的幸福——因为你的世界如此纯粹且简单,没有任何复杂的因果,这时候你做出任何的选择,就会变得很简单了。

  你若心有慈悲,你伸出你的一根小指头,将水中的那只虫豸救起,又有何不可呢。你拈指微笑,你心有慈悲,而虫豸获救,也许是它修了多少辈的因果,才修来了这一世,你在案前的一缕善念,一丝恻隐,一点仁爱。

  深夜读书,心有所感,叹如此场景不易,叹慈悲不易。当心有慈悲,若无他念,请一直慈悲。也许,在能简单处持守纯朴的善念,在需复杂时运用复杂的智慧,方是凡人所能及的最大慈悲。

  以上,2025-11-05 21:57:19;乙巳蛇年丙戌九月戊寅十六。

读《护生画集》·《众生》

读《护生画集》·《儿戏·其二》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625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