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食志》系列宋式米馒头发祥地《米香盈门:力洋大宅院与米馒头的百年对话》
一、深宅古井孕米香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力洋叶氏大宅院的石库门内,十六岁的丫鬟阿香正蹲在井台旁淘米。青石井栏上,麻绳磨出的凹痕已深达寸许——这座乾隆年间落成的五进大院,每日需用三斗粳米供养七十二口人。但今天淘的米格外讲究,是要为即将归省的老太爷制作“福寿馒头”。
叶氏先祖叶恕于雍正年间迁居力洋,建宅时特掘双井:东井水甘冽,专供饮食;西井水清苦,用作药引。阿香将东井水注入木盆,指尖掠过米粒时忽然顿住——前夜暴雨冲开老墙基,露出明代窖藏的《叶氏食笺》,载有“九蒸九酿法”。管家叶福瞥见残页上的“米醴”二字,浑浊的眼珠骤然发亮:“快!按古法试制!”
二、九蒸九酿的秘辛
《叶氏食笺》记载的米馒头制法,实为一部微观的家族史:
1. 选米:取霜降后十日收割的“冷水糯”,米粒需经祠堂香火熏蒸三日祛阴;
2. 浸酿:以东井水浸泡七日,每日晨昏各诵《朱子家训》一遍;
3. 磨浆:石磨选用雁苍山青石,推磨时需逆时针转九十九圈,合“九九归一”之数;
4. 发酵:取宅内百年酒曲,混入紫薇花粉,陶瓮置于西厢房梁下,借穿堂风自然醒发。
光绪二十五年重阳,叶氏大宅首度以古法米馒头祭祖。馒头出笼时,蒸汽竟在享堂梁间凝成“寿”字纹样,八十一岁的叶老太爷连食三枚,当夜咳喘竟愈。此事震动四乡,米馒头遂成力洋望族待客的“门面”。
三、乱世里的酵母密码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军进犯浙东。叶氏十九世孙叶承宗将《食笺》秘方刻于锡板,藏入米瓮埋入院落。某日伪军强征大宅作指挥部,厨娘春梅急中生智,将发酵中的米浆倒入枯井,谎称“废水”。三日后,井中飘出异香,日军中队长斋藤嗅香而来,春梅以井水蒸出米馒头,竟让这个九州岛渔夫之子想起故乡的柏饼,大宅由此逃过劫难。
战后,叶氏族人重修宅院,在复建酒坊时发现:当年藏匿米浆的枯井内壁,竟生长着独特的复合菌群。2015年,浙江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鉴定,其中三种乳酸菌为全球首次发现,命名为“叶氏菌”。
四、大宅门的新生与传承
2008年,叶氏大宅列入浙江省文保单位。修复工程中,工匠在夹墙内发现光绪年间的锡板食谱。非遗传承人叶美云据此复原“九酿古法”:
- 在仿古酒坊架设恒温陶瓮,以数字传感器监控菌群活性;
- 开发“节气馒头”,春分加艾草汁,冬至掺桂花蜜;
- 推出“大宅记忆”礼盒,每枚馒头印有叶氏宅院砖雕纹样。
更妙的是“菌种认养”计划:游客可领养专属菌株,通过观察发酵过程。某日,日本游客山田夫妇发现,他们培育的菌种竟与九州老铺“柏屋”的祖传酵母基因相似——百年前斋藤带走的那笼米馒头,无意间完成了跨海文化的酵母迁徙。
结语:呼吸着的遗产
今日的叶氏大宅内,古井依然涌动着活水。晨光中,游客捧着烫手的米馒头穿过五进院落,蒸汽与梁柱间的百年菌群悄然交融。当第一口绵软在舌尖化开,尝到的不仅是粳米的甘甜,还有光绪年间阿香指尖的井水温润,抗战烽火里春梅的急智,以及数字化时代菌群图谱的精密之美。
这枚穿越三个世纪的米馒头,就像力洋大宅门上的铜环——扣响时,传来的是整个江南饮食文明的悠长回音。
诗云:
九酿井水化云腴,三进深宅藏菌书。
莫道佳肴终幻灭,一口吞尽古今殊。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