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颗星子,一脉微光
看到孟学农的视频时,思绪无端飘远,想起了周沆。一个活跃于清末民初的动荡岁月,一个在当代的时代浪潮中担当使命,百年时光将他们的人生轨迹分隔,却在精神的维度悄然交织,碰撞出“把心放在该放之处,把脚踩在该踩之地”的精神火花,熠熠生辉。
周沆的人生,从踏入中缅边界那片瘴疠之地开始,就与家国命运紧紧相连。1906年,英方妄图在勘界图上偷梁换柱,将高黎贡山标为“高良工山”,以此蚕食我国千余平方公里的土地。身为一介文官,周沆手持罗盘,在野人山的雨林中艰难前行。他不顾瘴气弥漫、条件恶劣,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用脚步丈量出真相。面对英方代表,他拍案而起,掷地有声:“山名可改,脉骨难移!”这份强硬,源于对国家主权的捍卫,对民族尊严的坚守。当他捧着重新勘定的图纸回到京城,光绪帝对他的“忠勇”之举赞赏有加,可他只是在日记里平淡地写下:“不过做了分内该做的事。”寥寥数语,尽显其淡泊名利、一心为国的高尚情怀。
时间来到1915年,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昭然若揭,护国运动的烽火即将燃起。蔡锷乔装离京,欲回云南发动起义,却在边境被唐继尧的亲信拦截。此时的周沆,身为蒙自道尹,前清云南府知府兼讲武堂副校长,深知局势的严峻。放走蔡锷,极有可能得罪权势滔天的唐继尧,甚至招来杀身之祸,但他没有丝毫犹豫,在深夜密令守兵“放行”。他对心腹所言:“天下事,总得有人护个公理。”这份对公理的执着,对正义的追求,让他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后来蔡锷在云南举起反袁大旗,周沆因“通敌”遭弹劾,可他始终沉默不语——在他心中,家国大义远比个人的仕途和安危重要得多。
溥仪在伪满图谋复辟时,曾派人携密信到哈尔滨找到周沆,以“国务总理”的高位和“东北跑马卷地”的厚利相诱。彼时的周沆,因政局动荡而赋闲,生活陷入困境,但他没有被利益蒙蔽双眼。他当着来使的面,将密信狠狠撕碎,怒声呵斥:“我周沆一生踩的是中国的地,认的是华夏的理,断不会做对不起祖宗的事。”东北的黑土地,在他眼中与中缅边界的山河一样,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岂容被肆意瓜分和践踏?这一撕,撕掉的是卖国求荣的诱惑;这一怒,彰显的是民族气节的刚正。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信念,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诱惑多么巨大,都不能动摇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五十多年后,已至耄耋之年的周沆,听闻缅甸边境再起波澜。他不顾自己年迈体弱,挣扎着从箱底翻出五十年前的手札和地图。老花镜滑落鼻尖,他却浑然不觉,只是全神贯注地一笔一划校勘《云南片马考察记》。旁人劝他:“您都退下来了,何必如此操劳呢?”他却目光坚定地回答:“这片山,我走过,就得让后来人知道它该在哪儿。”从青年时期的勘界护土,到晚年为国家领土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周沆的一生,都在诠释着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责任的担当,这种精神,穿越了岁月的沧桑,历久弥新。
将目光转向孟学农,他的身影同样令人印象深刻。2003年,非典疫情突如其来,北京陷入了紧张的抗疫局势。身为北京市长的孟学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毅然选择以引咎辞职来承担责任。他明白,在危机时刻,作为领导者,必须对人民负责,对这座城市负责。2008年,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发生,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刚担任山西省长未满8个月的孟学农,再次以引咎辞职表明自己的态度。他没有逃避,没有推诿,而是勇敢地站出来,为事故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在他后来的文章中,他写道:“坐在那个位置上,出了问题,就该站起来。”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蕴含着对权力与责任深刻的理解和敬畏。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谋福祉,一旦出现问题,就不能辜负人民的信任,必须勇于承担后果。
退休后的孟学农,选择自驾穿越西藏。在唐古拉山口,他静静地站在界碑旁,凝视着这片广袤的土地。他的背影,与当年周沆在野人山的身影仿佛重叠在了一起。他们都在凝视着祖国的山河,心中怀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和眷恋。孟学农写过一篇短文,提到路过菜市场时,听到小贩抱怨摊位费太贵,他“心里咯噔一下”,随后特意托人反映情况。这种对百姓生活琐事的关注,对民生疾苦的在意,与周沆为流民争取土地租期时的焦急和执着,本质上是同一种为民情怀。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回归平凡,他们始终将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到生活的点滴之中。
周沆与孟学农,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但他们的精神内核却惊人地相似。周沆的“本色”,体现在拒英方利诱时的刚正不阿、放蔡锷入滇时的果敢决绝、拒溥仪拉拢时的清醒坚定,以及晚年上街打苍蝇时的平和谦逊。他的一生,历经风雨,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底线,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能保持自己的本色。孟学农的“本色”,则体现在面对问责时的坦然担当、推动改革时的坚定执着,以及退休后为百姓发声的热忱恳切。他在官场中起起落落,却从未忘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始终以务实的态度和为民的情怀,践行着自己的人生信条。
历史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有人在其中随波逐流,有人则被岁月淹没,但周沆和孟学农却如同河床上坚实的磐石,稳稳地坚守着自己的位置。周沆的罗盘,不仅丈量出了国土的边界,更丈量出了他对国家忠诚的深度;他的一次次抉择,彰显着他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孟学农的脚步,踏遍了工作的每一个角落,他的担当,体现着对责任的敬畏和对人民的承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诠释了“该做”与“不该做”的界限,让我们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面临多大的诱惑和困难,都要坚守内心的信念,担当起应尽的责任。
这种精神,从野人山的雨林蔓延到菜市场的烟火人间,从清末的风云变幻延续到当代的蓬勃发展,始终熠熠生辉。它不需要聚光灯的追逐,也不需要华丽辞藻的修饰,只需要有人坚信:有些事,无论是否有人关注,无论是否会带来名利,都值得倾尽全力去做好。
就像夜空中两颗遥远的星子,周沆和孟学农在各自的时代里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他们的光芒,穿越了百年的时光,交织在一起,照亮了我们对责任、担当和坚守的认知,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的故事将被永远铭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414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