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二代、三代DNA测序史

        DNA测序技术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石,它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每一代技术都在通量、速度、成本和读长上实现了巨大飞跃。

1.    第一代测序:奠基时代

核心代表:桑格测序法 (Sanger Sequencing)

时间:1977年由弗雷德里克·桑格发明,直至2000年代中期为主流技术。

原理:也称为“链终止法”。使用一种特殊的dNTP(双脱氧核苷酸,ddNTP)作为链终止子。通过进行四个独立的反应,每个反应含有不同的ddNTP(如ddATP),来生成一系列长度不同但末端已知的DNA片段。这些片段通过高分辨率的凝胶电泳或毛细管电泳分离,并根据其末端的ddNTP读出序列。

特点

优点读长长(可达1000 bp),准确率极高(>99.999%),被视为“黄金标准”

缺点:通量低、速度慢、成本极其昂贵。

里程碑: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绝大部分工作,耗时13年,耗资约30亿美元。

2.    第二代测序:高通量时代 (NGS)

核心思想: 从“一个反应管一条序列”变为大规模并行测序,一次运行可产生数十亿条短读长序列

时间:2005年左右开始商业化并迅速成为主流。

代表技术:Illumina (Solexa) 的边合成边测序技术是目前绝对的主流。其他还包括Ion Torrent(半导体测序)和454焦磷酸测序等。

原理(以Illumina为例)

        ● 文库制备:将DNA随机打断成小片段,并在两端连上接头。

        ● 桥式PCR:将DNA片段固定在芯片上,进行克隆扩增,形成一个个簇。

        ● 边合成边测序:逐个循环添加带荧光标记的dNTP。每加入一个互补的碱基,就会释放出荧光信号,被相机捕获,从而确定碱基序列。

特点

优点通量巨大速度极快成本呈指数级下降(人类基因组测序成本降至1000美元以下)。这使得大规模基因组、转录组、表观基因组等研究成为可能。

缺点读长短(通常为50-300 bp),需要PCR扩增(可能引入偏差),后续数据处理复杂

3.    第三代测序:长读长与实时测序时代

核心思想: 单分子实时测序,无需PCR扩增,直接对单个DNA分子进行测序

时间:2011年左右开始出现,目前仍在快速发展和完善中。

代表技术

Pacific Biosciences (PacBio) 的SMRT技术:基于零模波导孔,实时监测DNA聚合酶合成DNA时掺入的带荧光标记的核苷酸。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ONT) 的纳米孔技术:让DNA分子穿过一个纳米级别的蛋白孔,通过测量电流变化来识别不同的碱基。

特点

优点

超长读长(PacBio平均读长可达数万至数十万碱基,Nanopore读长理论无上限):能够跨越复杂的重复序列区域,完美解决基因组组装难题。

无需PCR:避免了扩增引入的错误和偏差,能直接检测表观遗传修饰(如碱基甲基化)。

实时:数据可实时读取,在病原体快速检测、野外环境监测等领域有巨大优势。

仪器便携(特别是Nanopore的MinION设备仅有U盘大小)。

缺点原始读长错误率较高(但通过循环共识测序或多次测序可大幅纠正),成本仍高于NGS(但下降迅速)。

4.    总结对比

5.    发展趋势

        目前,科研界常采用 “混合策略”,即利用NGS的高准确度和低成本进行大面积测序,同时利用三代测序的长读长来解决基因组中的疑难区域,从而实现完美、完整的基因组组装。三代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四代测序技术正朝着更长的读长、更高的准确度和更低的成本方向不断前进。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468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