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231:不求甚解——从读书的智慧到浮躁的写照

“不求甚解”字面的意思是只求知道个大概,不追求彻底弄明白。(甚:很,极;解:了解,理解。)

这个成语出自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个典故是陶渊明当时的自我写照,大概的意思是说这位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字号。只知道他的宅边种着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作为别号。他生性安闲沉静,寡言少语,不羡慕荣华富贵,也不追逐名利。他喜爱读书,但不过分执着于字句的穿凿附会;每当读到心有共鸣之处,就会高兴得连吃饭也忘记。

据相关史料记载,陶渊明造这个词,主要是跟当时的汉儒对着干。那些儒生读书总在字句考证上死缠烂打,陶渊明就主张读书要往精神里走,看懂书中的意趣才是关键,别在琐碎的考据上浪费功夫。可到了今天,这个词的意思完全变了味,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事浮于表面、不肯深入钻研。说白了,它早就不是形容什么超然的读书方法了,反倒成了当下人浮躁心态的真实写照。

放在今天,“不求甚解”最典型的就是知识获取上的“浅尝辄止”。我们可以看看我们看身边的“低头族”,15秒短视频刷得停不下来,觉得这就够了;职场里更常见,不少人依赖“干货速成”,把厚厚的经典著作,换成十分钟的音频解读就觉得学完了。这种“知识虚胖”特别害人,让人看着好像什么都懂,其实根本没掌握真东西,陷入了认知误区。

职场里的“速成文化”,更是把这种毛病放大了。例如之前新闻报道的,某合资大公司花大价钱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系统,管理层就听了几场讲座,连系统怎么运转的都没搞明白,就急匆匆在全公司推行,最后搞得流程一团乱,效率没上去反而掉下来了。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糊涂决策,就是“不求甚解”的活例子。

我们回过头再琢磨陶渊明的本意,他其实是想说:读书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要抓住书里的核心思想,然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可现在很多人刚好反过来,一门心思追“干货”,到最后却发现,自己穿着张飞的铠甲、握着关羽的大刀,身子骨却是林黛玉的——于是就感慨“读书无用”,“我读了那么多年书,懂了那么多道理,怎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所以,要想打破这种困境,根源还是需要让自己从“囤积知识”变成“知行合一”。别再贪多求全地存干货了,不如挑几本经典,沉下心来读透、消化掉。然后逼着自己动手实践,哪怕只把书里一个核心观点,用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上都行。让知识真的穿过大脑,在行动里被验证、被消化,才能把那些“别人的铠甲大刀”,炼成自己身上长出来的、真能用的肌肉和力量。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658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