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说《围城》

                                崔翊晨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听到“推荐名著”时,脑海中会不会立刻浮现出一些“厚重、难懂、有距离感”的书?如果我说,有一本经典,它能让你在阅读时忍不住笑出声,又能在合上书后,让你若有所思,仿佛一下子看清了生活中许多模糊的影子,你会不会感兴趣?这本书,就是钱锺书先生的《围城》。它绝不是一本古板的老古董,而像一位风趣又犀利的学长,在用最幽默的语言,跟你分享一个关于成长、选择和人生困境的故事。

  简单来说,《围城》讲述了一个留学归来的青年方鸿渐,在爱情、事业和家庭中不断挣扎,屡屡碰壁的故事。它写于上世纪40年代,但书里的人物和烦恼,仿佛就活在我们身边。

    书名《围城》来源于一句经典的法国民谚:“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但请你千万别以为这只是一本讲婚姻爱情的书。"围城"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它代表了人生中各种永恒的困境:我们总是对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充满渴望,而对已经拥有的感到厌倦。

    钱锺书先生是位幽默大师,他的讽刺不像辣椒那样呛人,而像一根轻盈的羽毛,挠得你心里发笑。比如,他形容一个人难看“像一件穿旧了的雨衣,邋遢地挂着。”形容演讲无聊“话中全是空格,仿佛写文章忘了加标点。”这些比喻又损又妙,保证让你边读边乐。

  书里的主人公方鸿渐,不是传统意义上光芒万丈的英雄,他有点小聪明,心地不坏,但缺点也很明显:懒惰、优柔寡断、缺乏真正的勇气和目标。他拿着一张假文凭回国,在爱情中摇摆不定,在职场里随波逐流。

  读他的故事,你也许会感到"恨铁不成钢"。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得到一种宝贵的"预警"。他的迷茫、他的妥协、他的无力感,是很多年轻人走向社会后都可能面临的挑战。通过阅读方鸿渐,我们或许能提前思考:我将来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该如何避免陷入他那样的“围城”困境?这本书,能帮助我们更早地审视自我,规划未来。

  《围城》不仅仅是一本需要完成阅读任务的“名著”,它更是一位风趣而智慧的朋友。它用笑声帮助我们理解生活的复杂,用故事提醒我们警惕人性的弱点。在成长的道路上,提前读懂“围城”的寓意,或许能让我们在未来面对选择时,多一份清醒,少一份迷茫。

    所以,不妨在这个周末,打开这本书,走进钱锤书先生为我们构筑的这个既可笑又可叹的世界。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750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