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划痕158、战勤连宣传队成立,我编的小话剧演出

1969年9月,我到兵团没几天,就看到了兵团战士的文艺演出。那是在师里召开的一次什么大会上看到的,大会的内容早忘了,但牢牢记住了会后52团4连宣传队的文艺演出。52团4连在师部南边二十多里的地方,师里可能觉得这次大会值得庆祝,就把他们调来助兴。

演出的节目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女声独唱《欢呼兵团成立了》,歌中唱道:

茫茫的大草原啊,一望无边。

滔滔的乌拉盖河,滚滚的金浪翻啊!

毛主席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一片红,

欢呼兵团成立了啊,各族人民喜盈盈,

各族人民喜盈盈啊!

唱这首歌的女战士嘴挺大,把嘴张圆时似乎连舌头的抖动都能看到,我们连的人不知道她叫什么,提到她时就叫她“大嘴”。

非文中人物。

人们都很喜欢这首歌曲,找到简谱就练习,我和连里的不少人,都很快就学会了。

我对这么快就创作出了歌颂兵团的歌曲颇为感慨,可有人说,这是翻唱的黑龙江省革委会成立的歌曲,只是把歌词中的“黑龙江”换成了“乌拉盖河”,把“革委会”换成了“兵团”而已,也不知是真是假。

后来师里开会,拖修厂的宣传队也在会后演出。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女战士的美声独唱,那绝对是专业水平,我总怀疑她是师里特招的文艺兵。

她唱的第一首歌曲是《沁园春·雪》,唱得大气磅礴,响遏行云。

第二首歌曲唱的是《牧工最听毛主席的话》,她唱得声情并茂,沁人肺腑。我是听了她的演唱之后,才知道还有一首这么好听的歌曲。歌儿唱的本来就是草原上的事儿,抒发的草原牧工的豪情,在我们乌拉盖草原上一唱,顿感情景交融:

站在草原望北京,心中一轮红日升。

草原北京万里远,万里远啊,

牧工和毛主席心连心,牧工和毛主席心连心!

我爱马场哎!我爱马。

马场就是我的家,我的家。

牧工最听毛主席的话,为保国防养军马。

牧工最听毛主席的话,为保国防养军马,

为保国防养军马。

她的声音浑厚、高亢,共鸣极好,让你感觉自己已被她的声音包裹,被动地与她共振。但她的声音又非常清纯,绝无杂质。由于她脸上有块黑色的胎记,我们都叫她“大记”。后来她进入新成立的六师宣传队,听说她的名字叫王雪美。

非文中人物。

看到其它兄弟单位都有宣传队,我有些眼馋,盼望我们连也来一个。

1969年12月份,战勤连宣传队成立了(当时全国各地,几乎大一点儿的单位都有自己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长就是我们七班的副班长大安。宣传队成员有:大穆、大成、大青、大军、大田、大喜、大铁、大忠、大云、大祥、大瑞、小安、小娟、小彩、小芳、小霞、小红、小梅、小津等。

兄弟连队宣传队

其中小安是郭副指导员在保定特招的文艺骨干。小安是保定农专的知青,比我们稍大,爱说爱笑,郭副指导员说她是全才,既能唱,又能跳,她理所当然地成了宣传队队员。

战友安蝶芬

大安拉二胡出名,年龄又稍大,而且是副班长,他就当了队长。

战友安建国。

还有一位玩乐器出名的,叫大忠,也是保定知青,他拉手风琴那是专业水平。他来兵团时带上了自己的手风琴,到兵团后经常拉曲子给我们听,他自然也成了宣传队队员。可惜的是,很快他就被正规部队招走。

战友王艺忠

还有一位是因为拉京胡特棒,进了宣传队,他叫大军,也是保定知青。那时,宣传队一般都要演唱样板戏,而唱样板戏一定得有京胡伴奏,能拉京胡的自然也是稀缺人才。那时,学唱样板戏也是政治任务,他有这个专长,教唱样板戏的任务也落到了他头上。

战友何子军

我还有印象,全连在连部前列队,他一句一句地教我们唱《红灯记》中“一路上多保重”那个唱段。那段唱,曲调复杂,调门还高,我们都唱得“不着调”,急得他直冒汗。他教了好几回,都没把人们全教会,最后只能是谁会了算谁。当时我都学会了,可现在只会哼前边两句了。

大青则因为被选为首届革命军人委员会的宣传委员,要带头参与连里的宣传活动,才成为宣传队队员的。其他人是怎么被发掘的,就不知道了。

战友韩泰青

我们班大峰也会唱戏,没事就吼两嗓子,还专找高调门的段子唱,借机显示他的嗓子有多豁亮。还别说,他唱得调儿准、味儿正、嗓门高,挺好听的,可不知他没进宣传队。

战友齐峰

宣传队成立后,大安就去了四平市,买回了演出需要乐器。

宣传队最先排练的大戏是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看他们排练,我很惊喜,不仅演得像模像样,唱得也原汁原味,真没想到战勤连藏龙卧虎,有这么多文艺人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智取威虎山》“发动群众”一场中饰演李勇奇的大云,他真唱出了山里人的那股劲儿。大云也是保定知青,家在满城农村,说话天然就有点儿“山杠子”味,怪不得他唱得那么像呢。令我吃惊的是,他那嗓子是真高哇!

战友贺宗云

另外,在《红灯记》中饰演李奶奶的小红,也唱得很有戏味儿。小红是天津知青。

战友曹玉红

战勤连宣传队成立后,连里的文娱活动更加活跃,一下子冒出不少喜欢唱歌的,我就是其中之一,听到好听的歌就想学。

那时最喜爱的歌是不知何人作词作曲的《兵团战士之歌》(后来知道它是23团宣传队创作的,焦新道作词,刘景田作曲)。因为是我们自己的歌,唱起来又自豪,又带劲。

我们是毛主席的兵团战士,我们是战天斗地的勇敢闯将。

遵照毛主席的伟大教导,扎根在祖国的北部边疆!

屯垦戍边,亦兵亦农。红心似火,意志如钢。

哪里最艰苦就在哪里安家,哪里最困难哪里就是战场。

毛泽东思想武装我们,我们在斗争中锻炼成长!

我们是毛主席的兵团战士,我们是战天斗地的勇敢闯将。

向着群山野岭进军,让荒漠沙滩献出米粮!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多么荣光。

千难万险也阻挡不住,永远朝着胜利的方向。

毛泽东思想武装我们,我们在斗争中锻炼成长!

这首歌是我们兵团战士唱得次数最多的歌,一唱就浑身是劲。

当时我抄的简谱。

听了拖修厂“大纪”演唱的《牧工最听毛主席的话》,我觉得很适合我们的心境。总后军马场就是我们的近邻,我们是情境相通。我曾想当然地认为这首歌就是该军马场的场歌。后来听说,非也,真正的创作者是全国最大的军马场总后山丹军马场。

我一直盼着连里有人教唱这首歌,可未能如愿,便四处寻找它的简谱。后来终于找到一张油印的,我如获至宝,马上照着简谱吟唱,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至今我还保存着这张简谱。简谱的后面印有“北光五连翻印”、“一九六九、五、31”的字样,另外还有“北京光学仪器厂4号车间照相刻印”的铅笔字,感觉这个车间可能就是“北光五连”。

谁送给我的这张歌篇呢?现在已经不记得。连里的北京知青,男生就大余一个,我推断是他。虽然不能确定这张歌篇就是他送的,但他曾教我唱歌却确定无疑。

大余和我都在三排,但不在一个班,我在七班,他在八班。我们在保定时就已相识,所以关系一直很好。

大余个儿不高,长得挺白静,一口京腔。他见多识广,常给我们讲一些高层内幕、京城旧事。最令我艳慕的,他是北京红孩子合唱团的成员。红孩子虽然是孩子的艺术团,但演唱水平相当高。

战友余康

大余唱歌音色非常好,听着舒服。他唱得最好的是《毛主席是各族人民心中的红太阳》,尤其抒情部分,实在是太美了:“幸福的伽椰琴在海兰江边激荡,热烈的达甫鼓在天山南北敲响,欢快的芦笛吹奏在槟榔树下,深情的马头琴回响在内蒙草原上……”

听他唱了这首歌,我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它是世上最好听的歌。我很快就把它学会了。

另外,他还教了我两首歌儿,一首是《幸福的喜讯传海疆》,也是抒发热爱领袖之情的:“彩灯把蓝色的大海照亮,幸福的喜讯传遍了万里海疆,战士见到了敬爱的毛主席,敬爱的毛主席,颗颗红心像葵花朵朵开放,朵朵开放……”大余说,这是第一届海军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会歌,特有海军特色。另一首叫什么名字已忘了(可能是吕文科原唱),但我还会唱:“东风浩荡万里春,三河五岭起歌声唉,毛主席来到了大江南北呀,水兵在舰上盼亲人唉,毛主席来到了大江南北呀,水兵在舰上盼亲人唉……”

这两首歌有海上放歌的韵味,一唱起来,如踏万顷波涛,抒无限激情。

大余唱歌挺棒的,可他也不是连宣传队的。

除了跟大余学唱,我还经常照着我从家带来的“人大三红”歌曲集《纵情高歌东方红》练歌。有位与我爱好相同的战友看到这本书,与我一样如获至宝,赶紧借去。可他一直没还,让我至今都耿耿于怀。

那时我还喜欢好听的外国歌曲,到处搜罗歌篇,我的日记本上还保留着当时抄下的三首简谱,有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阿尔巴尼亚民歌《含苞欲放的花》。我照着简谱学会了这三首歌,就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夜色多么好”中的升4怎么也唱不对,因为上音乐课老师没教给我们怎么唱升降音。

除了唱歌,有时我也玩儿一玩儿从家里带来的笛子和口琴。

一次,连里传出笛声,我顿生亲切之感,赶紧偱声侦察,发现是一排战士和平在吹奏。我主动与他交流,并从他那儿借了笛子曲练习。

战友苑和平

我吹口琴是看着口琴说明书练的,只学会了简单的伴奏和手颤音。看到好友大贵能吹很多口琴曲,便向他借曲谱,谁知他竟然没有带来。为不让我失望,他靠记忆给我写了《骑兵进行曲》、《步步高》、《喜洋洋》三首曲子。我便照着他写的曲谱吹练了很长时间。这些曲子我至今保留。

我对音乐很痴迷,但水平却一直处于“入门”级别,宣传队自然也不把我列为发展对象,但我写作的才能却被他们看中,宣传队的大军就主动找我,让我帮着编节目。

按理说,大军的职责是伴奏,可不知为什么他还负责编节目。他找我时并没有成型的想法,连写个什么题材都没想好,只说想编个小话剧。我们商量几次,没有结果,我也就没有动笔。

一天,大军兴冲冲地来找我,手里拿着一份东西,说是找到了一个好题材。我一看,原来是份控诉旧社会的忆苦思甜材料,标题是《一块银元》,一看内容,还真是惨得让人落泪。

写这份忆苦材料的是解放军战士陈亮,他出生在旧社会,五岁那年家乡受灾,爷爷奶奶饿死,父亲卖房卖地,才葬了两位老人。还完旧债,家里只剩一块银元,父亲只好带着全家逃荒。路上又遇到蒋匪抓壮丁,父亲逃跑时被打死,父亲身上的那块银元也被子弹打出一个缺口。母亲只好带着他和他七岁的姐姐继续逃荒,最后在一座破庙落脚,以乞讨为生。恶霸地主李三刀看到他们,说住庙要交钱,抢走了那块缺口银元。母亲怕姐姐饿死,要把她送人,谁知来领人的竟是李三刀。他带人抢走了姐姐,扔下了那块缺口银元。后来,李三刀他娘死了,李三刀灌水银毒死陈亮的姐姐,充当陪葬童女。母亲看到后扑向李三刀,被李三刀打死。贫农王大伯收养了陈亮。解放后人民政府枪毙了李三刀,为陈亮报了仇。

这个素材符合形势,故事性强,挺好,我俩立即构思小话剧的剧本。我俩都没有写过剧本,根本没有场次概念,写到哪儿算哪儿。

大军说,场景不用写,他们就照着材料排,把主要出场人物的台词编好就行。剧中正面人物我们设置了陈亮,他的父亲、母亲、姐姐,王大伯。反面人物设置了李三刀,狗腿子甲、乙,匪兵甲、乙。

我们给李三刀设计的出场台词是:“大爷我姓李名三刀,是见了穷人就想给他三刀。”还给他设计了四句出场诗,现在只能想起其中一句是“我又有骡马又有羊”。

由于宣传队急着排练,我编写出一部分,大军就拿走一部分,连修改贯通都没有进行。

他这么着急,可能是为了保证元旦时演出。那时连里正在总评,饰演陈亮的女战士,被班里推选为全连五好战士平衡会的代表,而她已在全连初选名单之中,只要参加平衡会的讨论,应该就可以评上。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她被宣传队叫去排练,等排练完了,平衡会也散了,她被平衡下来了。可见在总评这么重要的活动中,他们的排练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总评过后,战勤连宣传队进行了组建以来的首次汇报演出。演出在战勤连南边的小广场进行。小广场十分简陋,就是在第一招待所房后建了一个砖台。别看它简陋,师里的大会经常在这儿开。

汇报演出的内容挺丰富,有样板戏片段,舞蹈,独唱,还有乐器演奏,等等。

二胡独奏时,报幕员小彩刚报出“请大安为大家演奏”,大峰就在下面接茬:“小寡妇上坟!”大安还真拉了他二胡曲《江河水》。

这首曲子表现的是旧社会一女子获知丈夫服劳役客死异乡,特意到送别的江边祭奠的故事,曲调极悲。大峰和大安同屋,大概听的次数太多,有些烦了,就管它叫“小寡妇上坟”。

《江河水》演奏结束,大家热烈鼓掌,大安就又演奏了他拿手的另一首曲子《赛马》。大峰也给这首曲子起了个新名,叫“跑马”。

大忠则演奏了手风琴曲“骑兵进行曲”,这是他经常演奏的曲子,听着特过瘾。

虽然节目都很精彩,但我还是更着急看小话剧《一块银元》。

它终于上演了。大瑞饰演的陈亮爹,挑着逃荒的行李,小梅饰演的陈亮娘,拉着小彩饰演的陈亮姐姐和小津(女生)饰演的陈亮,出场了。四人都是旧社会打扮,感觉挺像那么回事的。

其它单位演出

驾驶者为战友贾青梅。

演到陈亮爹讲述爹娘饿死时,大瑞声情并茂,哭得好不伤心。

匪兵们上场,穿的就是我们的兵团服装,端得就是我们的762步枪,只是歪戴帽子,哈巴着腿儿,走路一摇三晃。

最精彩的是大云饰演的李三刀,他头戴圆筒皮帽,身穿长袍,手挥文明棍,神气十足,活脱脱的一个恶霸。

当两个狗腿子抢人时,饰演陈亮的小津表演得也很到位,显得非常惊恐。

战友李津荣(作者妻子)

《一块银元》演得时间不长,我觉得还可以。

事后,人们让大瑞介绍快速入戏的经验。他说,是想起了亲妈。据他的保定七中同学说,大瑞小时候跟继母生活,经常受虐待,一上回家的楼梯就心惊胆战。没想到演节目时触景生情,情绪爆发,正好吻合了剧情。

小津则说,她不是演得到位,而是忘了是演戏,真的害怕。

我本想听一下大家对这个小话剧的反映,却听到有人在给大穆起哄。大穆饰演的贫农王大伯在收养陈亮时说:“以后就跟大伯一起生活吧!”没想到这句台词竟让一些人产生了其它联想。

战友穆学成

(除本连战友,其余照片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751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