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三打祝家庄”的战略问题

“一只鸡引发的战争”这是对《水浒传》中宋江等“三打祝家庄”一种通俗而有趣的说法。

话说石秀、杨雄、时迁三人投奔梁山泊,路过祝家庄。时迁偷吃了店家的报晓鸡,引发争斗。这三人一怒之下,放火杀人。结果,时迁被擒,石秀、杨雄逸走。简而言之,这就是“一只鸡引发的血案”为了救出时迁,石、杨二人怒上梁山,搬请救兵。梁山泊头领晁盖,宋江等斟酌后,决意血洗村坊,决策攻打祝家庄。这样“一只鸡引发的血案”上升到了“一只鸡引发的战争”

这只是“一只鸡引发的战争”吗?当然不全是。这就好比说是“一个叫普林西林的塞族青年引发了一场欧洲大战”一样。调侃一下可以,但深究起来,却应另当立论的。当时的梁山好汉群集,气势躁动,而一意想“替天行道,辅国安民”的宋江初上山寨,正缺立威施展壮志的机会。群龙众虎,啸聚一处,不干点大事,岂不一直是乌合之众吗?简言之:队伍壮大了,需要战略转型,以便继续做大做强。而祝家庄这些乡勇民团,为了稳踞“地头蛇”的位置,时时树立梁山泊为徦想之敌,处处与梁山泊作对为难。也就是说,祝家庄民团,已经成为了梁山泊集团战略转型的绊脚之物。新领导要立威,新队伍要锻炼,旧集团要转型,当此之时,祝家庄不识趣的逞强霸道,这不正撞其怀吗?是不是为了一个“偷鸡贼”而兴兵攻打祝家庄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梁山泊集团要借此战略转型。概括而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战略转型关头,需要因势利导。

兵发祝家庄,初战,并没有梁山众头领意想的旗开得胜,马到功成。反而是梁山军处处挨打,时时被动。为何如此呢?说到底主要还是战略上出了问题。

首先是“主怒而兴师,将愠而致战”作为头领的晁盖,宋江,一个是激于义怒,一个是急于立威,而急急决策出兵,并非打久有准备之仗,也非选择良机,趁其病要其命之役,属于先战而后求胜的兵家硬仗。

其次是“不知彼,不知己,不知天,不知地”兵法云:“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梁山军在不深知祝家庄敌情的情况下,在不知自家队伍战力如何情况下,在不知祝家庄地利险易情况下,贸然发兵攻打祝家庄。这不,初战梁山军就误入盘陀路,中伏陷阱,被祝,扈两庄联兵阻击的损兵折将,进退两难。

再次是“只伐兵攻城,不伐谋伐交”兵家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初出茅庐即领兵攻伐的宋江,不是上兵伐谋伐交,而是一味强攻硬取,伐兵攻城祝家庄,结果出师不利,处处碰壁。

最后,这是梁山泊战略转型的第一仗,兵将皆无打仗的实战经验,更无入客地攻城略地的实战经验。初战不顺,多少情有可原。

然而梁山军是如何扭转攻伐不利的战略被动局面的呢?从战略角度讲,梁山军在两方面着手用力,重布棋局。

一是,“伐谋、伐交、伐兵”多管齐下。梁山军由开始的大军圧境,强攻硬取的伐兵攻城的下下之法,加入了“伐谋”和“伐交”的上上之法。梁山军在保持大军圧境态势下,着力拆散祝家庄,扈家庄,李家庄三方联兵,此“伐交”之法。继而利用新归顺的登州提辖孙立和祝家庄教师栾廷玉是师兄弟的关糸,实行“钻心计”里应外合,袭破祝家庄,此“伐谋”之法。林冲,吴用等智力担当相继率军来援,此“伐兵”之法。这是梁山军战略上多管齐下的胜利。

二是“伐谋、伐交为主;伐兵、攻城为辅”初打祝家庄,梁山军但知伐兵攻城,冲阵力取,不知加以伐谋伐交智取。待初战碰壁后,梁山军不再迷信伐兵攻城之法。继而以伐谋伐交为主,伐兵为辅。再战,梁山军加以“伐交”争取李家庄中立,另以擒获的扈三娘为筹码,换取扈家庄的作壁上观,折散了三庄联兵。三战,又加以“伐谋”之策,用孙立等人,巧施了一幕“钻心计"的好戏。最后,梁山军内外呼应,智力两取,终于打破了祝家庄,打胜了战略转型关头第一仗。从此,梁山军走上了“替天行道"的征伐之路。

通过《水浒传》宋江等“三打祝家庄”对于战略运用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在《三国演义》中,则更充斥更多战略智力的运用。

潼关之战,曹操对阵马超,韩遂等西凉联军。公元211年,马超等疑忌大汉丞相曹操欲行“假途伐虢”之计,来吞并自家地盘,决意反曹。两军初战,西凉联军锐不可当,长安、潼关等要地失守,曹操不利。当此之时,曹操巧施计略,翻转局面。曹操伐兵、伐交、伐谋并举。以正兵于潼关正面牵制西凉联军,出奇兵渡黄河,入关中侧后袭扰。此“伐兵”之法。设谋拆解马超、韩遂联盟,先与韩遂“阵前叙旧”疑马超之心,再予韩遂“涂抺书信”乱马超之心,最后马、韩反目火并,曹操遂平关中。此“伐交”“伐谋”之法。

夷陵之战,蜀吴两方为荆州的归属,展开了决战。初,蜀兵出于义愤,且蜀主刘备亲征,顺江而下,势不可当,吴军连却。危困之时,吴主孙权连施伐兵、伐交、伐谋之法。以声名未显的陆逊为三军都督,集结重兵于夷陵以阻蜀军。此“伐兵之法”派赵咨出使魏国,屈尊称臣,以换取魏主的战时中立,此“伐交”之法。用陆逊“以逸待劳”之法,后发制人,此“伐谋”之法。蜀军攻战不得,旷日之下,师老兵疲,被吴军一炬而破。

此外曹、孙的赤壁之战,诸葛亮征南中之役,更是伐谋、伐交、伐兵战略运用典型。前人之述备矣,就不加以点评了。简而言之,战略问题应加以重视和运用。

战略上为了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少战而屈人之兵”或“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就应对伐谋伐交,伐兵攻城等战略手段组合而用,不宜恃勇恃强而盲动躁进。此外,施展这些战略手段时,应料敌在胸,分清主次。简言之:战略手段,既要有组合,又要有主次。

最后,借用古人一段金玉之言给立国立身,谋人谋事的诸君:

能柔能刚,其国弥光。

能弱能强,其国弥彰。

纯柔纯弱,其囯必削。

纯刚纯强,其国必亡。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056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