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上《宇宙的另一边》
近日,听了一节三年级语文课《宇宙的另一边》,颇深好感。
这是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被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吸引,尤其是当中关于“加法”和“乘法”的想象,意境实在是太丰富了,这想象也太 奇妙了。
这两段文字如下:

01
课堂上,老师给出了三个任务:欣赏哪里的想象很奇妙;这些想象用了什么方法;仿写一段。
比如,关于“加法”,老师给出了这样的例子:一片绿油油的草坪+一个足球=?一个学生说“等于孩子们成长的乐园”,老师给出的答案是“一个大大的足球场”,然后再等于“无数孩子快乐的童年”。显然,这里的处理有些仓促,如果能够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再分享,学生一定会给出很多异于老师的答案。对于这样的开放题,老师要慎用答案。

关于乘法,是这样教学的:

然后,给出了一个例子:夏日炎炎×接天莲叶无穷碧=?在短短的1分钟之内,老师用PPT呈现完成了这个教学,学生只是跟着PPT朗读了一遍。我认为这里还是可以继续让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联想。

我认为这里的“加法”和“乘法”用得特别好,基于数学意义上的运算,但内容和意境又超越了数学意义上的运算。作为语文学科来说,是需要带着学生去细细揣摩和领会这个乘法算式的展现的景象,方能体现语文在字词句上的美。
02
课的第三个任务,是让学生仿写,几分钟后,展示了一些学生仿写片段。
印象深刻的是有两个,一个是写自己在宇宙的这一边拉大便,而在宇宙的另一边拉的大便,有栀子花香味。一个学生评价他“那个栀子花香味”从何而来呢?一个是写在宇宙的这一边,自己每天都被父母安排着上辅导班,听写、上课,非常疲惫,而在宇宙的另一边自己成了父母,父母成了孩子,他每天给父母布置作业,给他们听写,太舒服了。当时,听课的老师掌声响起。一个学生评价:我也很想生活在你描写的宇宙的另一边。估计这是学生的真实情感流露,是对现实世界生活的一种投射。
这两个片段,都可圈可点。尤其是第二个案例,如果老师给这两位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回家去和爸爸妈妈真正互换一下角色,看看你是否还这样想象。
03
如果我也来仿写,我会怎么写呢?
宇宙的这一边,医院里挤满了病人,病人家属焦急地等着医生,想用最低的价钱用上最好的药,想让病人快点好起来。在宇宙的另一边,医院里几乎看不到医生,每个病人都有一个机器人医生进行诊断,然后病人们站在问诊机器面前,机器人医生通过诊断结果,对机器进行一种操作后,病人就恢复了健康,整个过程1分钟。
宇宙的另一边,加法是这样的:一年四季+蓝天白云=人人健康长寿的乐园。乘法是这样的:“春暖花开”ד万物复苏”ד天高云淡”=“疑是银河落九天”=“此曲只有天上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除法是这样的:一片森林÷人数=负氧离子爆表。
临时写这些,我关注的都是环境,都是人生活的幸福。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