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火》有感

由吴维同学经典影片美文分享,我读到了影片简介并从文中推送的观影链接,看完了由英国威廉姆·尼克尔森执导并编剧的《心火》。作为英国影视界的创作者,尼克尔森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情感戏的细腻把控。影片于1997年9月14日在法国首映,1998年8月21日在英国上映,同年9月4日于美国上映。
故事始于瑞士籍家庭教师伊丽莎白为解救因欠债入狱的父亲,与尊父母传宗接代之命的英国贵族查理达成特殊协议:以在偏远小镇的一家旅馆的三晚相处之后双方永不相见、整个孕期在查理家安排的另一个小镇上由女仆等人照料直至顺利生下孩子为代价,获得500英镑报酬。这笔钱在18世纪上半叶,相当于普通工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收入,足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此后,伊丽莎白生下女儿露易莎,并承诺永不再见女儿。
七年时间里,伊丽莎白对查理和女儿始终难以忘怀,7幅彩色图画,省略了对各自来讲或许都很艰难的7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伊丽莎白来到查理家中担任家庭教师,每月新酬2英镑。查理见到她后内心恐慌,试图将她赶走,最终只给了她一个月的教导期限。面对性格孤僻、自闭叛逆、调皮蛮横的女儿,伊丽莎白凭借耐心和智慧,逐渐与露易莎建立起信任和感情,与此同时,她与查理也旧情复燃。
影片中,查理守护植物人妻子艾美的十年充满压抑,而他在寒冷冬夜打开窗户,致使炉火熄灭,妻子也随之离世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或许是因为环境剧变凛冽的寒风瞬间涌入,室内温度骤降,艾美久病虚弱的身体难以承受;强气流破坏了炉火稳定燃烧的环境,加速了火焰的熄灭,让本就脆弱的生命走向终结。而从情感隐喻的角度,这更是查理的一次自我救赎与抉择,开窗的动作是他对过去痛苦生活的释然,是让妻子摆脱无意义生命维持的解脱,也象征着他准备放下枷锁,迎接新生。炉火的熄灭,不仅带走了艾美的生命,更预示着查理与过去生活的彻底告别,为他和伊丽莎白重燃爱火、开启新生活埋下了深刻的注脚。
在感情线的交织中,除了查理妻妹康妮默默爱着姐夫,而后体面退出外,查理的朋友泰勒先生和父亲也被伊丽莎白吸引。伊丽莎白会绘画、钢琴、跳舞,还精通法语,她独立自主,不依附他人生活,这些特质让她在那个时代格外耀眼 。查理的朋友泰勒先生和父亲先后向她表白,却都遭到拒绝。但他们并未纠缠,而是礼貌退场,让这段多角关系没有沦为混乱的闹剧,也让伊丽莎白得以坚守对查理的感情。
最终,查理厚葬了妻子,带着伊丽莎白和露易莎搬出别墅,开启新的生活。
导演将故事置于雨、雪、雾交织的冬季,这种阴沉的氛围,反而更凸显出角色间情感的炽热,让“心火”带来的温暖与希望显得尤为珍贵。伊丽莎白和查理从因父女亲情、家族责任而产生交集,从第一晚的漠然、第二晚的初生好感、第三晚的激情燃烧到分别后的念念不忘,再到重逢后的重新相爱,这份历经波折的感情,让我相信真心相爱的人,终会被命运眷顾。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