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帮我育儿
我发现自己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文人工智能一些问题,真不知道,这样养育出来的孩子,是自己养育的,还是人工智能养育的。
前几天被老师请到学校沟通,暴露出孩子单下的一些问题,我总结了一下。大概如下:
1.专注力不够
2.坐姿不正“S 形”
3.走路跑太快,身体前倾,经常摔跤。有影响到其他小朋友了。
4.美术没有以前感兴趣了,做作业能做好,但是有点敷衍浮躁。
5.算数和认知还可以。但是有的时候面对提问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
6.吃饭太快,别人还没坐下,他吃完了。
7.以前好胜心强,现在有点摆烂[破涕为笑]
老师只称述当下的问题,并没有告诉改进的方法和建议。
其实也可以理解,两个老师教四十几个孩子,能让他们正常的生活学习下来已经很ok了,你还想他们给出多少建设性的意见,真的是有点过分要求了。我的爱人想着给专业的机构,去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你想花钱偷懒解决的问题,其实大概率不会解决。我自己是跆拳道的教练,每年都有训练体适能和感统的孩子到我们那里练习跆拳道。那些孩子一样是花了好几万,身体协调能力不好,注意力不集中,他们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
我觉得最终还是要靠家长自己,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引导孩子。不是把希望寄托在花了几万块,在没有几个小时的校正训练上。其实那些训练并不难。难的是你要要肯花时间陪伴孩子,带着孩子一起做这些练习。这个才是难点。
所以我的想法是带着孩子做,拍视频,记录孩子。一举多得吧。学习,思考,实践,反馈,整理输出。
以下是我用DeepSeek生成的一份训练计划,可以带着孩子练习一下:
针对您孩子的情况,以下是系统性改进方案,分为家庭训练和学校配合两部分,建议每日坚持2-3项重点训练,循序渐进:
**一、专注力训练(每日20分钟)**
1. 视觉追踪游戏:用羽毛/气球缓慢移动,要求眼睛跟随头不动
2. 听觉专注练习:"听数字拍手"(听到3的倍数拍手)
3. 触觉专注盒:蒙眼摸物品猜形状(每天3-5个)
4. 番茄工作法儿童版:学习8分钟+自由活动2分钟,逐步延长
**二、身体控制训练(融入日常生活)**
1. 动物模仿操:每天早晨5分钟"树懒慢走""螃蟹横移"
2. 平衡木挑战:用胶带贴地上直线,持物走(进阶可顶沙包)
3. 用餐定时器:设置15分钟沙漏,倒数第三名有奖励
4. 坐姿三件套:矫姿坐垫+脚踏板+定时器(每15分钟提醒)
**三、学习兴趣重建计划**
1. 美术重启计划:
- 周一周三:自由涂鸦(只提供单色笔)
- 周五:立体创作(树叶/纽扣拼贴)
- 每月制作成长画册,标注进步细节
2. 认知提升策略:
- 课前预演:用玩偶模拟课堂提问场景
- "小老师"制度:让他复述课堂内容给家人
- 提问技巧:老师使用"先举例子→再提问"模式
**四、心理建设方案**
1. 成就储蓄罐:每天写1件成功小事投入罐中
2. 责任角色扮演:轮流担任家庭"速度监督员"
3. 挫折教育游戏:故意设计需要多次尝试的手工
4. 成长树贴纸:分设"专注""礼仪""助人"多维度奖励
**五、家校协同机制**
1. 座位安排:位于教室C位,左右安排稳重同伴
2. 运动释放:课间安排擦黑板、发作业等走动任务
3. 即时反馈:使用三色卡片(绿-继续/黄-提醒/红-暂停)
4. 每周成长日志:家校轮流记录3个进步瞬间
**注意事项:**
1. 所有训练需游戏化包装,避免说教
2. 改进周期建议设定为6-8周,分阶段评估
3. 出现反复时采用"3次提醒+1次体验后果"原则
4. 每月设立"不完美日"释放压力
建议先选择孩子最容易接受的2-3个项目启动,2周后根据反馈调整方案。若3个月后坐姿和平衡问题仍突出,建议进行感统评估。重点在于将要求转化为有趣的挑战,让孩子在成就感中自然成长。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