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序性音乐教学理论视角下的课堂实践与思考
文/陈小静

在观摩学习米多多公益课《时间像小马车》课例后,我对音乐课堂的设计逻辑、教学策略、顺序性音乐教学理论,以及乡村音乐教育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顺序性音乐教学理论强调以科学有序的教学设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推动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结合课例实践,以下从课堂实施、结构进阶、思维培养、乡村教学突破等维度,梳理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探索与反思。
一、理论观照下的课堂设计与实施
顺序性音乐教学理论强调以科学有序的教学设计,遵循学生学习规律,促进音乐素养全面发展。在《时间像小马车》这节唱游课中,该理论得到了充分的实践与诠释。
(一)沉浸式情境激发主动学习
教师以“时间小骑士”的角色扮演情境为切入点,将收集时间能量卡作为贯穿课堂的核心任务,成功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如在导入环节,巧妙地通过复习旧歌建立知识连接,选择《时间像小马车》的旋律进行律动热身,不仅唤醒学生已有的音乐感知经验,还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了桥梁,使学习过程自然流畅。同时,教师还用充满奇幻色彩的语言描述,瞬间将学生带入“时间魔法之旅”的情境中,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迁移能力。
(二)美育浸润与价值观渗透
课堂围绕“时间”主题,融入时间魔法师、能量卡等趣味元素,将珍惜时间的价值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音乐学习。例如,在每个闯关环节完成后,教师会结合时间能量卡的收集,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小骑士们用智慧和努力收集到了时间能量,为自己开启新征程。小乐器的运用不仅提升了音乐参与度,更成为美育浸润的重要载体。当学生用碰铃清脆的音色划分乐句、用手鼓模拟马蹄节奏时,他们不仅在体验音乐的节奏美,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时间的韵律,实现情感、审美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
(三)自主探索音乐规律
在节奏与旋律教学环节,教师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采用“问题引导 + 实践探究”的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音乐规律。在节奏学习中,教师先展示张贴第一乐句的节奏型卡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尝试贴出其他乐句的节奏,随后组织学生用“Ta titi”等节奏读法进行互动游戏,如“节奏猜猜猜”——教师读节奏,学生判断对应乐句。在旋律学习中,以“修补车轮”游戏为例,教师故意设置旋律空缺,通过寻找对应音符卡“接龙唱旋律”引导学生发现旋律走向、乐句结尾音的下行趋势。这种教学方式赋予学生探索音乐的主动权,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员参与的实践体验
课堂设计始终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音乐的主人”为目标,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确保全员深度参与。从导入阶段的集体律动,到乐器合奏环节的分工协作,每个环节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在感知二拍子强弱时,教师先示范“左脚强拍、右脚弱拍”在圆圈内踏步,随后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再逐步过渡到全班用拍手、拍腿等不同方式表现强弱。在乐器合奏环节,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配任务,如节奏感强的学生负责敲击双响筒模仿马蹄声,音准较好的学生用碰铃标记乐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演奏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实现“知行合一”的学习效果。
二、阶梯化结构进阶的设计逻辑
课程以“体验 - 发现 - 巩固 - 应用”为认知逻辑,构建起阶梯式学习路径,每个环节层层递进,服务于音乐要素的深度学习。
1. 节拍感知:从具象动作到抽象认知
通过走圈踏步将抽象的节拍概念转化为可测量的身体动作,帮助学生建立肌肉记忆。教师在地面用彩色圆圈巧妙地帮助学生发现、区分乐句,要求学生按“左强右弱”的节奏在圈内踏步,直观感受二拍子的韵律,进而再引导学生掌握乐句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引入手鼓作为辅助工具,通过鼓芯强拍、鼓边弱拍的音色对比,强化学生对节拍强弱规律的听觉感知。随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拍手心(强)、拍手边(弱)或拍大腿等肢体动作替换,深化对节拍的理解,为后续乐句划分和节奏学习奠定基础。
2. 旋律与节奏深化:多感官协同学习
利用搭“彩虹桥”的视觉化设计,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教师引导学生将手中不同音高的音符卡片按照音高排列成彩虹,学生通过结合手势演唱音符,从视觉、听觉、动觉多维度感知音高变化。在节奏巩固环节,采用配套色系的节奏卡(如红色代表二分音符、蓝色代表四分音符),让学生分组完成节奏拼图游戏,并结合歌曲旋律进行接龙读节奏。而“修补车轮”唱谱接龙活动,则通过设置旋律空缺,要求学生根据前后音高和节奏逻辑补全旋律并接龙唱,既锻炼了听辨能力,又培养了音乐创造力。
三、从知识传授到思维培养的转变
课堂通过构建“观察 - 模仿 - 创作”的渐进式学习链,实现教师角色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双重转变。
(一)教师角色转型:从“主导者”到“引导者”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向输出者,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和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例如,在乐器合奏环节,教师不直接指定乐器分配方案,而是提问:“小马车奔跑时,哪些乐器可以模仿?哪些部分适合用碰铃点缀?”鼓励学生结合对音乐的理解自主选择乐器。在乐句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圈内踏步的规律,进而引导学生发现节拍与乐句划分的规律,帮助其建立系统性的音乐思维。
(二)学习方式升级:从“被动模仿”到“主动建构”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机械重复转向探索创新。以节奏旋律学习为例,学生先观察教师边示范唱谱边贴出对应节奏卡,后引导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在“修补车轮”环节,学生需通过听辨、分析、推理,自主找出缺失的音符并补全旋律。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配合色卡图谱、实物教具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音乐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在搭建彩虹桥时,通过音符卡片的高低位置,直观理解音高关系,进而将这种空间思维迁移到旋律演唱中。
四、乡村音乐教学的突破路径
(一)教学观念革新:以学生为中心重构课堂
乡村音乐教学需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转向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教学设计。可借鉴《时间像小马车》的成功经验,将游戏、故事、角色扮演等元素融入课堂。例如,在教授民歌时,教师可创设“民歌小导游”情境,让学生分组收集家乡民歌资料,通过角色扮演、情景表演等形式进行展示,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注重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基础设计差异化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成长。
(二)教学资源整合:挖掘乡土与网络双重优势
1.善用网络资源: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公益直播课例等渠道,筛选优质教学资源并本土化改造。例如,参考网络课例中的趣味节奏游戏,结合本地方言或童谣设计新活动,增强课程的亲和力。
2.挖掘乡土资源:将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转化为教学素材。如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展示地方戏曲、乐器演奏;组织学生学唱本地民歌,用方言演绎歌曲,既传承乡土文化,又丰富音乐课堂内容。
3.自制简易教具:利用生活物品替代专业乐器,如用竹筒、瓶盖制作打击乐器,用吸管吹奏简单旋律;或通过拍手、跺脚、捻指等声势动作完成节奏练习,降低教学门槛,让学生在低成本实践中感受音乐魅力。
五、大班额唱游教学策略
针对班级人数多、空间有限的实际困难,可从空间利用、器材替代、游戏设计等方面创新教学策略。
1. 空间优化:灵活布局与分区活动
调整教室布局,将课桌椅靠墙摆放或分组围成圆圈,留出中央活动区域。设计无需大范围移动的活动,如原地律动、桌面舞;利用走廊、过道开展或者不同颜色粉笔画圈开展“节奏行走”游戏,学生按小组依次进行。此外,采用分组轮动教学模式,将学生分为歌唱组、律动组、节奏组,轮流开展活动,确保全员参与的同时避免空间拥挤。
2. 器材替代:生活化教具与身体打击
以身体为乐器,通过拍手、跺脚、拍肩等动作完成节奏练习;利用生活物品制作简易教具,如在塑料瓶中装入沙子制成沙锤,用碗碟敲击模拟鼓点,或用书本、桌面等表现强拍。同时,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发挥创意,如用吸管吹奏旋律、用杯子敲击节奏,让日常物品成为音乐学习的工具。
3. 游戏设计创新:互动性与趣味性结合
设计“旋律接龙”游戏,学生接力演唱歌曲片段;开展“节奏传递魔法”,教师拍击节奏,学生依次模仿传递,锻炼听辨与反应能力。运用颜色卡片发布指令,如红色代表安静聆听、绿色代表即兴表演,快速切换课堂状态。此外,通过小组合作任务(如共同创编歌词、声势伴奏、设计舞蹈动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让每个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发挥价值。
相信通过理论指导下的课堂创新、资源整合与策略优化,乡村音乐教育即便面临诸多挑战,也能通过教师的巧思与实践,为学生打造充满趣味与成长价值的音乐课堂。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