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说新语》(0058):锺毓锺会少有令誉
原文:锺毓(yù)、锺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锺繇(yáo)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chì)见。毓面有汗,帝问:“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译文:钟毓、钟会在少年时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后,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应当让你的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命进见。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钟毓回答说:“颤抖惊惶,汗出如水浆。”文帝又问钟会:“那么,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惊恐战栗,汗都不敢出。”
拓展理解:钟毓(210年代或224年—263年),字稚叔,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市)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太傅钟繇之子、司徒钟会之兄。出身颍川钟氏,机灵敏捷,有其父之遗风。十四岁时,起家散骑侍郎。太和初年,迁黄门侍郎,袭封定陵县侯。
史书记载,钟毓远见保族,曾私下告诫司马昭,说自己弟弟钟会好玩弄权术,恐野心不小,不可不提防。司马昭听后哈哈大笑,说:“若将来果如你所言,我一定不会伤害钟氏一门。”
景元五年(264年),钟毓的弟弟钟会谋反,兵变被杀,钟氏依律当诛三族,司马昭对钟家网开一面。钟毓之子钟峻、钟辿(chān)特赦,官爵如故。
钟会的才略过人,时人多有夸赞,如蒋济、司马师称赞钟会是王佐之才;魏帝曹髦评价钟会谋略过人、克敌制胜;姜维称他算无遗策,安邦平乱。但司马昭的妻子王元姬、西晋大臣荀勖认为钟会见利忘义,本性复杂,不得不防备。
史上有评:据史考证,则本条客观事实的真实性是大可怀疑的,然而,作为笔记小说的艺术构思,却反映了那一时代风尚的真实性。依据传闻,撮凑这样一则故事,并去欣赏、沉潜于其中的言语巧对、人物风貌,是当时那种唯美心理和珍视生命精神的真实体现。况且,故事生动描摹出两个少年性情、品格之不同,不失为一则意味隽永的美文。
同是出生于书香之家,同沐浴着锺繇儒雅练达的父风,可二子性情差异甚大。毓“机捷谈笑,有父风”(《三国志·锺毓传》),一生严谨、忠诚,历仕明帝、齐王芳、曹髦、元帝朝,屡上疏匡谏,甚至不惜得罪炙手可热的大将军曹爽,表现了对司马集团的耿耿之忠。这则故事里的“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如点睛一样,活现出其人朴实而机捷的性格特征。锺会则不然,机捷善辩但不诚实,失之于浅浮。就生理而言,汗不似泪,可以主观控制。真的惶惧,汗是不由自主的,绝非“敢”与“不敢”。“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孩童的这一谎言,由于机巧敏捷而貌似玲珑可爱,可它却映射着其人的性格走向。
后来的锺会,多巧智事人,以“精练策数”、多谋而显名,时比之于汉初智谋之士张良,人谓为“子房”。可他在深谙世情处却远逊于子房,所以破蜀后盲目自信,“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三国志·锺会传》),欲仗恃自己的智谋和十几万大军,废掉早已在朝廷内外经营成熟、盘根错节、实力雄厚、老于计谋的司马氏,终于以“谋反”罪殒命。其实,从小看八十,锺会晚年的悲剧,早已在少年时代埋下了根苗。
感悟:钟毓与钟会同为曹魏太傅钟繇之子,性格差异显著:
钟会智谋超群,权变机敏,工于心计,擅长运筹帷幄,在伐蜀等战役中展现卓越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被比作西汉张良。
但他自命不凡、权欲熏心,灭蜀后因功高震主和野心膨胀,企图割据自立,因自负走向悲惨结局。
钟毓与弟钟会性格相反,他行事恪守礼节,知事君之道,为官清正敢谏,被视为"忠臣之格"。
钟毓预判钟会反叛,私下告诫司马昭提防,并没有去劝说弟弟钟会放弃野心,是典型的两头下注。如果钟会反叛成功,政权由钟家取代司马氏,他为兄更会得到重用。如果钟会反叛失败, 因为提前撇清关系,司马昭已给出保他钟家一门的承诺。
事实也正如钟毓所料,钟会兵变失败被杀。依律诛杀三族,司马昭遵守诺言对钟家网开一面,钟毓之子钟峻、钟辿特赦,官爵如故。
看来诸葛亮遗留的兵书奇谋残页中,用朱笔写着“胜在顺势,非在孤勇”的八个字,钟毓领会透彻,可谓:两头下注非在孤勇,胜在顺势必有一得。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