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5阅读教学反思

本次课程围绕“水的旅程”主题展开,通过词汇练习与故事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核心词汇并理解拟人化的写作手法。以下从教学目标、学生表现、教学方法及改进方向等方面进行反思: 

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词汇学习:练习中的词汇(tap, at once, drop, journey, return)与故事内容高度相关,学生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能较好地将词汇与语境结合,答题正确率较高。但个别学生混淆了“return”与“leave”的用法,需进一步强化词义辨析。 

拟人化理解:通过故事中水滴“Dripple”的拟人化叙事,学生能直观感受这一修辞手法的作用。课堂讨论中,多数学生能举例说明拟人化如何让故事更生动,但对“为何使用拟人化”的深层意义(如传递环保理念)理解较浅。 

2. 学生参与度与表现

兴趣激发:故事的奇幻情节(水滴会说话)成功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尤其在角色扮演环节,学生踊跃模仿“Dripple”的语气,课堂氛围活跃。 

互动反馈:填空题的完成情况显示,部分学生对水循环过程的描述(如reservoir, chemicals, pipes)存在记忆偏差,需通过流程图或视频辅助理解抽象概念。 

3. 教学方法分析

词汇练习设计:选择题注重词义辨析,但选项设计可更具干扰性(如“return”选项增加“stay at”以外的近义词)。填空题需提供更多语境提示,避免机械记忆。 

故事教学策略:拟人化的讲解结合了文本分析与写作实践,但未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其他拟人化案例(如风、云)。可增加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创作短句拟人化自然现象。 

4. 改进方向与措施

分层教学:针对词汇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配对游戏(词与图片/动作匹配);针对高阶学生,拓展与水循环相关的学术词汇(evaporation, filtration)。 

多模态辅助:引入水循环动画视频,直观展示“reservoir”“pipes”等抽象概念;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水滴旅程,强化逻辑记忆。 

深度讨论:在拟人化分析环节,增加问题链引导(如“如果水滴不会说话,如何表达环保主题?”),促进学生批判性思考。 

实践延伸: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拟人化手法描述“一片落叶的旅程”,将修辞手法迁移至实际创作中。 

5. 总结

课程通过情境化词汇练习与拟人化故事阅读,实现了语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结合,但在概念深化与个性化教学上仍有提升空间。未来需更注重学生差异,利用多元教学资源搭建“具象化—抽象化”桥梁,同时加强“学用结合”的任务设计,使语言学习真正服务于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857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