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通鉴‖张仪楚国脱险,游说诸侯连横(前311)
周纪0094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派使者告知楚怀王,要求用武关以外的土地交换楚国的黔中地区。武关是秦国东南边的关隘,也是楚国入秦的必经之道,在今陕西省商南县东南,河南省浙川西北。黔中是战国时期的楚地,在今湖南省西部、北部及贵州省东部一带。
楚怀王回应道:“我不愿交换土地,只要把张仪交给我,就献出黔中地区。”
张仪闻讯后主动请求前往楚国。秦王担忧地问:“楚国正想报复你,这样不是很冒险吗?”
张仪为他分析形势说:“秦强楚弱,有大王坐镇,楚国不敢妄动。我与楚王宠臣靳尚交好,靳尚侍奉的郑袖深得楚王信任,楚王对她言听计从。”
张仪于是前往楚国,抵达后果然被囚禁起来。楚怀王对张仪恨之入骨,想要处决他。
靳尚为救张仪,私下对郑袖说:“秦王极为重视张仪,打算用上庸六县和美女来赎回他。如果楚王看重土地,尊重秦国,一旦秦国美女入宫,必将威胁您的地位。”
郑袖闻言忧心忡忡,日夜向楚怀王哭诉说:“张仪当年那样做,也不过是作为臣子尽自己的本分,各为其主罢了。如果杀了张仪,必会触怒秦国,招致报复。请让我们母子迁居江南,以免将来遭受秦军的屠戮。”楚怀王最终赦免了张仪,并对他以礼相待。
张仪趁机劝说楚怀王道:“合纵抗秦,如同驱赶羊群攻击猛虎,胜负不言自明。如今大王不愿听命于秦国,一旦秦国逼迫和驱使韩、魏来攻打楚国,那么楚国就危险了。秦国的西面有巴蜀。秦军如果用船只装载粮食,从巴蜀沿岷江顺流而下,一日可行舟五百余里,不出十日就能抵达扞关。扞关惊动,由此向东的各城仅有守备之力,黔中、巫郡便不再是大王您的了。秦国只要大举出兵武关,就可切断楚国的北境,如果秦国攻打楚国,楚国的存亡就在三个月之内,而诸侯援兵到来至少需要半年,如何能解三月之危?大王坐等那些弱国来救援,而不顾强秦的直接威胁,我可要为您现在的做法担心啊!大王如果能诚心听取我的意见,我可以让楚国、秦国永久结为兄弟之邦,不再互相攻伐。”
楚王虽然已经得到了张仪,却又暗自懊悔,舍不得拿黔中之地来交换,于是同意了张仪的建议,准许他离开。
张仪随即前往韩国,游说韩襄王道:“韩国地处险峻山地,物产贫瘠,只能种植豆类和麦子,国库粮食储备不足两年之用;现有兵力不过二十万。而秦国披甲之士超过百万。关东各国士兵披甲戴盔列阵作战时,秦军士兵甚至脱下铠甲赤膊上阵,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挟着俘虏冲锋陷阵。秦国用孟贲、乌获这样的勇士去攻打不臣服的弱国,就像鸟蛋上压着千钧重物,必定没有生还之机。大王若不归附秦国,秦军东出占据宜阳,封锁成皋要道,韩国领土就会被分割,鸿台的宫殿,桑林的园苑,都将不能为您继续享有。为大王考虑,不如归附秦国,共同攻楚,既能转祸为福又能取悦秦国,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韩襄王最终接受了这个建议。
张仪返回复命后,秦惠文王将六座城邑封给他,赐号武信君。随后派他前往东方劝说齐宣王。张仪说:“主张合纵者总说:‘齐国远离秦国,有三晋作为屏障,地广人众,兵强马壮,即使一百个秦国,也拿齐国无可奈何’。这种空谈听上去有道理,其实不合实际。如今秦楚联姻,结为兄弟之邦;韩国献出宜阳;魏国割让河外之地;赵王亲自朝见,献上河间地区。若大王仍不归附秦国,秦国将联合韩、魏攻打齐国的南部地区,调集赵军,渡过清河,直逼博关,届时临淄、即墨都将易主!等到兵临城下才想向秦国求和,恐怕就来不及了。”齐宣王被说服归附。
张仪完成使命,离开齐国,西行游说赵武灵王道:“当年您统领诸侯对抗秦国,使秦军十五年不敢东出函谷关。您的威名震慑崤山以东,秦国为此整军备战,垦田储粮,始终感到惴惴不安。如今秦国已攻取巴蜀,吞并汉中,包围东西两周,扼守白马渡口。秦国虽地处偏远,但积蓄的怨气已非一日。如今有一支败甲残兵驻扎在渑池,准备渡过漳河,直取番吾,前来邯郸城下相会。希望用商周之际武王率诸侯甲子会战的形式,重演讨伐纣王的故事。为此,特派使臣我来通知您的左右。当下楚国与秦国结为兄弟之盟,韩、魏俯首称臣,齐国献出鱼盐之地,这等于斩断了赵国的右臂。仅凭单臂与人搏斗,孤立无援,岂能幸免于危难?如果秦国派出三支大军:一支军队扼守午道,令齐国渡过清河,驻扎在邯郸的东面;另一支军队驻扎在成皋,驱使韩、魏军队进军河外;第三支军队驻扎渑池,约定四国联合攻赵,征服后必定四分其地。我为大王着想,不如与秦王当面结下盟约,使两国永为兄弟之邦。”赵武灵王最终同意结盟。
张仪继而北上燕国,对燕昭王分析形势道:“如今赵王已入秦朝见,献出河间之地。若燕国仍不归附,秦军将出云中、九原,驱使赵军攻燕,届时易水、长城都将失守。当前,齐、赵对秦而言,已如同所辖的郡县,它们不敢擅自兴兵。大王若臣服秦国,便可永绝齐、赵之患。”燕昭王决定献出恒山脚下的五座城池求和。
张仪返回秦国报告出使情况,尚未抵达咸阳,便传来秦惠文王去世、其子秦武王即位的消息。秦武王在做太子时就厌恶张仪,等到他即位后,群臣见风使舵,纷纷进谗言抨击张仪。各国得知张仪与秦王君臣失和,于是背弃连横之约,重新结成合纵联盟。
以上这段故事最初记载于《史记・张仪列传》,后被《资治通鉴》收录于公元前311 年的相关内容中。据说,张仪四处游说,足迹遍布楚、韩、秦、齐、赵、燕六国,其辞令纵横捭阖、滔滔不绝,极具说服力,仿佛能打动天下诸侯,然而其真实性却一直饱受质疑。
《张仪列传》中所记述的张仪游说各国君王的内容,在《战国策》的《楚策》《韩策》《齐策》《赵策》与《燕策》中也分别有所体现。但深入探究可以发现,其中有些事件竟然是在张仪去世之后才发生的,而且存在一些明显的地理错误。著名学者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一书中进一步考证指出,张仪的活动时间线存在难以自圆其说的逻辑漏洞。公元前311 年,即楚怀王十八年,张仪在被楚国扣押后成功逃脱并返回秦国,碰巧赶上秦惠文王驾崩、秦武王即位,而秦武王在掌权后不久便驱逐了张仪。从张仪离开楚国到他在魏国最终去世,仅仅只有十七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极为短暂的时期内,他既要往返于秦、楚两国,又要完成对韩、齐、赵、燕四国的游说,再到魏国担任相国,从时间上来看,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况且,张仪在楚、齐两国结下了极深的怨仇,按理说他不可能冒险前往这两国进行游说。再从张仪一生的实际活动轨迹来看,他的活动范围其实仅局限于秦、魏、楚三国,至于燕、齐等地,他从未涉足。综合以上种种情况,我们可以推断,《史记》中记载的张仪游说列国之事,很可能是后世策士依据《战国策》相关内容虚构出来的纵横家故事,其目的在于夸大张仪的外交功绩,与真实的历史情况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对于《资治通鉴》中这段关于张仪的记载,我们不妨读之,但也无需过于当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