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10亿吨级油气田:中国超深油气开发的“无人区”突破
6月18日,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发布一则震动能源行业的消息——经过多年持续勘探,塔里木盆地新发现一个10亿吨级石油规模储量区。这是近十年来塔里木盆地石油勘探领域最重大的突破,也意味着我国在超深层油气资源开发上再添“压舱石”。作为我国最大的含油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不仅是能源版图上的“聚宝盆”,更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战略区域。其埋深超6000米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3.2%和63.9%(数据来源:自然资源部《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3》),这里的每一点突破,都牵动着全国能源供给的神经。
01 十年攻坚:超深层勘探从“无人区”到“主战场”的跨越
塔里木盆地的超深层勘探,曾被视为全球油气行业的“老大难”。超6000米的埋深意味着地层温度普遍超过150℃,压力高达150兆帕(相当于每平方厘米承受1.5吨重量),常规勘探技术在这里几乎“失灵”。过去十年间,国内外专家多次因技术瓶颈放缓探索脚步,但塔里木油田的科研团队选择“迎难而上”:他们系统梳理盆地地质演化规律,针对超深层储层特点创新理论模型;从千米级的浅层到万米级的超深层,逐步建立起一套覆盖“找油路径”的勘探技术体系。这些积累,最终让原本“藏在深闺”的10亿吨级储量区清晰显现——这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长期技术沉淀的必然结果。
02 技术突围:用“中国工具”打开“地下黑箱”
超深层油气的勘探开发,本质上是与地球深部的“极限挑战”。6000米以下的黑暗地层中,传统测井仪器会因高温高压失效,钻头也容易因岩石硬度剧增而“罢工”。为此,塔里木油田联合国内科研院所展开技术攻关:自主研发的随钻测井系统如同“地下透视镜”,能在钻进过程中实时传输地层岩性、含油性等关键数据;针对超深小井眼的特殊钻井工艺,通过优化钻头材料和钻井液配方,将机械钻速较以往提升数倍,大幅降低了勘探成本;更关键的是,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科研人员构建起超深层油气富集的“数字模型”,让原本“看不见”的油气藏变得可预测、可定位。这些技术的突破,不仅让10亿吨级储量“浮出水面”,更使我国超深层油气勘探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依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科技进展报告》)。
03 能源棋局:10亿吨储量背后的“安全账”与“发展账”
10亿吨级石油储量的发现,对国家能源安全意味着什么?按2023年我国原油年消费量约7.1亿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计算,这些储量足够全国使用1年多;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让塔里木油田的超深层油气年产量稳步迈入2000万吨级,进一步巩固了我国最大超深层油气生产基地的地位。这意味着,我国在“深地”领域的能源供给能力再上台阶,对外依存度过高的“石油焦虑”正被逐步化解。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炼油厂到长三角的化工园区,从西气东输的能源动脉到新能源产业的原料供应,塔里木盆地的每一次突破,都在为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稳定的“能源动能”。
站在塔里木盆地的勘探现场,钻塔与沙丘的轮廓在夕阳下勾勒出坚韧的线条。10亿吨级储量的发现,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超深层勘探技术持续迭代,当“深地”资源的潜力被不断挖掘,我们离“把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目标,又坚实地迈进了一步。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