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作品体现了文学的担当与温度

初次知道刘庆邦,是因为根据他的中篇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得了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而其题材则是人们并不熟悉的矿井生活。

矿区通常位于城乡结合部,大量农民离开土地成为矿工,辛劳的他们为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他们的内心世界却很少被人们关注。

以工人、编辑、记者、作家等多种身份与煤矿相关联的刘庆邦,多年来专注于乡土和矿区两大题材坚持现实主义创作,从未因各种文学思潮而有丝毫动摇,这一结结实实的标签令其醒目于文坛,也体现了其对某种文学理念的忠爱与坚守。

《挂在墙上的弦子》收录了刘庆邦近几年发表的9篇中短篇小说,仍然是他擅长的矿区和乡土题材。这些作品的背景有的是早些年的贫苦时期,有的则是变化迅速的转型期,但是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都很能触动心灵。

《挂在墙上的弦子》这篇,通篇几乎都是以妻子的角度讲述挂在墙上的弦子,这是她与丈夫相识相恋的缘起。但是生活迫使丈夫外出打工,弦子则留在家里给妻子以“安慰”,这也是多数农民物质与精神难以兼得的体现。

作品的结尾,丈夫腊月二十八晚上回到了家,右手只剩下了两根半手指。他说幸好伤到的是右手,伤到左手就拉不了弦子了。他流着泪继续为妻子拉弦子,因为他对家人的爱始终不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始终不变。

《非常名》中,一位进城打工的农民工靠收废品发迹后开了工厂,成为了“企业家”。成为“家”后就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来拉赞助的市作家协会秘书长投其所好,鼓励他重拾“作家梦”。

他靠一部长篇小说顺利进入了市作协并成为七八十个副主席中的一个,但是在进入省作协的路上被拦住了。写不出新作品的他听从擅长小小说的市作协主席的建议改写小小说,在多次投稿被拒之后他又提出找主席“借”一篇写好的稿子。

滑稽的是,这么好的稿子同样被一家又一家编辑部拒了,而当市作协主席将作者名字改回自己后却一投即中。这个“非常名”看似是写普通人在追求虚名,而编辑部审稿时又何尝不是为“名”所累啊。浮躁风气的形成,也是“众人拾柴”之功啊。

这部作品集中,最打动我的是《女同事》这篇,我宁愿相信这篇不是小说而是怀人散文。只有纯粹的作者才能写出这么纯粹的同事,这样的纯粹也是人们都向往的境界。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923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