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红楼梦》前八拾回后四零回是否出自一人之手
自《石头记》这一人类遑遑巨著臊而巴干问世后,各种评说不断,尤其新、旧红学成员各执说辞,考证不断,众所纷纭,莫衷一是,乱象纵生,千奇百怪,研究来研究去等于研究了个寂寞,只有吃饱撑的人才干得出的事,咸淡不济,与人类科技文明与发展连一点补益也没有。
说《石》问世是臊而巴干,可能有些人不大认可,也不太服气。怎么说呢,大量证据都明摆在那儿,随处可见,咱就不搬来引用又佐证了。简言之,在作者不详(尚定不准是谁)和作者亡故后的情况下,《石》才散见于民间,经程伟元、高鹗二君广泛搜集、修补才得以刻版印刷发行(实,原著六十四、六十七章均丟失,十七、十八又混绞一起又没分开)。记住,是程高搜集并修补,不是作者生前光明正大出版的(若是作者生前名誉出版,何来那么多丢失与错乱?),也许那时的清文字方面管得十分有T色的缘故罢,囿于成见,束了其正而巴经发行的翅膀,才不能顺利面世。
说好说歹,总算正规刻印了,程高可谓功不可磨。请注意,《石》是全集统一发行的,当初并无前八十回、后四十回之分界、之割勒的说法。更无曹八十,高四十续貂之讹传。
只是到了胡大胆儿(曾有名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初研时,凭主观臆断,假定了一种说词:前八十回是曹原著,后四十回是高氏续写的。就以讹传讹蔓延,并贯穿红学百余年而至于今,持这种观点的,说前后格调不一样,用词遣字也迥异,抓住不放,以偏盖全。诸不知前八十回是描述贾府高光时刻,心情娱悦,用词作句即光鲜;后四十回走了下坡路,晦涩霉气之事不断,窝憋沉闷,流露于笔端故多字词萧疏冷瑟,其实,前后共百二十回同出一人之手也。只是原作者家境败落,三餐难继,虽披阅十载,增刪五次,但只修润了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还没得来及整饬就一M呜呼了的缘故。这是一场悲剧,是文界的一大损失,更是一大遗憾。何况,后人一个劲儿对原著作者到底是谁也一直提出质疑?至于说高氏续后四十回,那也是高赞了大鹗同志。因为《石》的主格调是悲剧的,前八十回与四十回从主旨意图上又那么一以贯之、并高度一致?何来二人合著说?再说,原著作者大才也,若高氏也大才,就各有主见,各有色调,即前后不会统一了;若高氏才陋,必生怯,即出隔阂,怎会跟得上原著风格的趟儿又那么对接得天衣无缝…对不?而今,呈献给世人的《红》,无断接,无生隙,又怎生出高氏补作之说?诚实讲,前八十回的彩光描摩无非是为后四十回的大悲结局作的充分铺垫而已,并无别的作用和企图。
自《石》问世二百多年以来,世世代代关于这本书的批评、索引、揭秘、考证、点评、研究,汗牛充栋,无F形容,兴起红学曹学,各种理论、学派应运而生,一时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至今方兴未艾,子子孙孙前赴后继无穷匮也。自古到现在,没一本巨著像《石》一样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与投入,钻其玄意,研其影射…生生不息;《石》简直是天书,有解说不尽的玄机,有探索不完的M码。就凭这个,妳说这本书玄乎不玄乎?博大精深不?
从当初面世到目前嗨声再起,只从事对《石》研究的专业人士,知有多少不?换句话而问,仅《石》一书,晓不晓得已养活了多少匹吃闲饭的人不?
有人曾敞怀而豪迈地讲,若《石》不留下点儿迷团,哪还能招惹那么多似是而非的人才去冠冕堂H地磨洋工?若《石》早真相大白,哪还会养殖那么多无聊的闲汉而缘木求鱼?若《石》一览无碍而直白于天下,那二百多年来所跳腾的猴子们还不早牵一边儿凉快歇菜儿去了?
平心而论,《石》是曹隐了真事的自述,假若曹为《石》原作者的话。
偏激者则认为《石》后四十回归高氏所补续,倘若此设成立的话,那后四十回的艺术成就可高喽:那高氏居然忍心害理地让黛玉病S、宝玉破落受刺激而出家?竟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实打破了中土小说一贯大团圆的迷信与禁锢?仅这一点大胆的大悲剧视野与境界,就不得不让后世文人打心眼里仰视又敬佩了。
4月29午后2点于苏州玉出昆冈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