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分到小满挑战营之第37天 林黛玉运用的就是大概念大单元教学

《红楼梦》写林黛玉教香菱学诗: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林黛玉的教学妥妥的是“大单元”啊!

香菱要学诗,至少先读四百首诗,这是何等的“大单元”!这个单元包括九位诗人的九种风格还有绝、律等各种体式。无论是从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可以称为天下第一大单元。

林黛玉教香菱读诗的方法,只有一样“细心揣摩透熟”。

首先,需要细读。不可走马观花, 不可略读,需一首一首地慢读,这需要读诗的心境。

其次,需要思考。揣摩就是想,想诗人之所想,想自己之所想,来来回回地想,反反复复地想,没有这个过程就不算揣摩。

再次,需要“透熟”。何谓“透”,是想明白了,豁然开朗了,是洞彻诗意与主旨了;何谓“熟”,就是不仅知其一,还要知其二,不仅能读,还能背,如数家珍,如出己口。

此一自读自悟,正是大单元学习的第一步。

林氏理念完全符合学习之道,也符合大单元的教学指向,就是学习者通过对一个富有逻辑结构的文本组合的阅读学习,产生新的认知,从而建构自己对诗歌的认知。

再来看林氏理念的第二步。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从叙述可以看出,这个大单元才完成了第一个学习任务,即读完了王维的诗。把要求背诵的诗篇全背诵完毕,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深切的感受和领悟。

首先,香菱对诗与现实生活作了对比,体会了直觉经验与诗语的区别,这是她自己感受出来的,这是阅读的第一步。

其次,从诗艺角度有了初步的鉴赏意识。比如“直”字与“圆”字的评价,这是从不会欣赏到会欣赏的变化,“让学习真正发生”,香菱自己完成了。

再次,借助阅读升华审美意识。由诗篇而联想到亲身经历的情景,文本与现实交融,这是阅读认知的建构,也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建构。

这一过程充分显示了大单元教学起步环节的特征,那就是自读自悟,在这一基础上,进行“讲究讨论”,这是大单元学习的第二个环节。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听了香菱的感受,黛玉并未讲诗理,而是告诉她这句诗的源头在何处,让她知道这一语句的来源,这就是引导,引导学生向哪儿走,至于具体的走,还得靠学生自己。大单元大概念教学的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是学习者让自己主动进入学习任务的学习。教师的引导是指方向,不是撕碎嚼烂喂给学生。我们现在大多数的课堂教学都是在把文本撕成片状物,然后线性排列,一点一点地投喂,结果成了盲人摸象、小马过河。

那么,我们看学习效果。

习作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点拨: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习作二

非银非水映窗寒,拭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点拨:

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

习作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点拨:

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

满嘴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

香菱由读而写,其实写本身就是读,是对读的体认与深化。曹公用三首诗形象地展示了从读到写的三个变化过程,习作一粗俗无诗味,缺少诗意,因此,黛玉告诉她“被他缚住了”,这是关键点,初学者总是囿于阅读的框架之内,老师的价值就是指出这样的关键点。

习作二,宝钗给的点评,是从写作主旨角度给以引导,月与月色是不同的,写诗要扣题,不可偏离。

习作三,显然,香菱已脱离了“月”日常生活的语言表达进入到诗语的表达层次了,不见“月”字,却把月的意蕴精神写了出来,所以大家一片叫好。

从这个过程看,香菱从读而写,从写得拙朴到写得灵动,经历了真实的学习体验与创造,在这个过程中,黛玉并未作具体的什么技巧与策略传授,而只是告诉她该怎样读书,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大家不示以法,而示以道。香菱恰恰是通过这样一番学习,作诗的水平才突飞猛进的。

另外,大家在一起切磋讨论,彼此启发,让她处在一个不断体悟的过程中,这也正是大单元、任务群教学必要元素。

香菱经历了一个大单元的学习,从诗盲到诗家,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费了那么多工夫讲解,以为讲明白,学生就学会了,认为一篇一篇地讲透,学生自然就学得好,其实,香菱学诗告诉我们,单篇讲解未必有效,大单元学习,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读写一体,可能效果会更好,因为,它遵循了学习之道!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929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