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巴赫”
某个寻常的日子,我置身于群聊之中,静静看着文友们的交流。蓦地,一位文友发出这样一条信息:“如今,要寻得一个能静下心来阅读千字文章的人,实在是难啦!”
此言不虚,写作者难以觅得知音、收获共鸣,这已然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我对码字情有独钟,旁人是否阅读,于我而言,并无太大影响。但凡有触动心灵之物,我皆愿付诸笔端,记录在册。我将此视作与自己灵魂深处的深情对话。
去年国庆佳节,兄长向我推荐了县作协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我轻点链接,映入眼帘的,竟是小学同窗所作的一篇关于家乡的锦绣文章。那字里行间流淌的乡情,宛如一条无形的丝线,将我与往昔紧紧相连。读完之后,我当即关注了这个公众号,心底暗自思忖:这般文章,我亦有能力创作。
此后,我在县作协公众号陆续发表了数篇文章。其中,《记忆中的余畈小学》深受余畈村乡亲们的喜爱,大家自发转发,如涟漪般扩散,这突如其来的热情,让我受宠若惊,仿若置身于一场温暖的拥抱之中。
去年11月,一次不经意的浏览,我邂逅了“扬子江文萃”公众号上的一篇推文。那文章如同一束强光,瞬间将我吸引,令我毫无迟疑地点击了关注。
2025年的元旦,如期而至,带着新年的希望与朝气。2号那天,我拜读了“扬子江”更新的《睡在老张身边》,内心感触颇深,灵感如泉涌,遂挥笔写下《睡在我身边的人》,并投出稿件。许是幸运之神的眷顾,这篇文章经主编精心雕琢后,次日便得以刊发。几日后,其姊妹篇也在“扬子江”亮相,宛如两颗明珠,在网络的时空中闪耀。
经由“扬子江文友”群,我知晓了江苏泰州还有两个极具影响力的公众号——“坡子街”与“阿紫”。于是,我怀着探寻的渴望,关注了它们。在“阿紫”公众号的文章末尾,有这样一则要求:阅读量需达300+ 。看到这一条件,我不禁心生怯意,在一篇文章下小心翼翼地留言:“不知哪位老师能为我解惑,这300+的阅读量究竟作何解?”然而,留言如石沉大海,始终未得到回应。这沉默,让我愈发踌躇,迟迟不敢向“阿紫”投稿。而听闻“坡子街”对阅读量的要求更为严苛,这消息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令我望而却步,心生畏惧。
直至今年三月初,内心对写作的热爱与表达的渴望,终于冲破了那层怯懦的枷锁。我鼓起勇气,向“阿紫”投出稿件。幸运再次降临,几天后,《婆婆的病》得以刊发。随后,我另一篇随性之作也成功发表,紧接着,我被编辑老师热情地拉进了“阿紫文学沙龙群”。入群之后,我才揭开那300+阅读量的神秘面纱——原来,每篇文章刊发后,只有阅读量达标,原则上才会继续刊发该作者的下一篇。
看着手机里寥寥无几的微信好友,我深知自己文章的阅读量有时难以企及这一标准。我既不愿为了数据而四处奔走吆喝,也不想给“阿紫”编辑部的老师们增添困扰。但内心深处,又实在难以割舍对写作的热爱与坚持。在纠结与挣扎中,我在群里@了群主,也就是“阿紫公众号”的创办者、乡土作家王玉兰老师。我带着几分忐忑与无奈问道:“老师,这阅读量我怕是难以达到,往后我是不是就不必投稿了?”王老师迅速回复,字里行间满是鼓励:“有好几位作者写得相当出彩,只是阅读量欠佳,或许是推广方面有所欠缺……”(省略号处,是一个饱含鼓励的抱拳表情和亲切的龇牙笑表情)紧接着,编辑杨志明老师也发声:“只要您有创作的热情与信心,我和兰姐必定全力支持您!”其他文友也纷纷送上温暖的鼓励:“切莫被这些外在条件束缚了手脚,勇敢前行……”这些温暖的话语,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文字并非冰冷的符号,而是蕴含着炽热温度的情感纽带。它们如同一束束暖阳,驱散了我内心的阴霾,让我心中暖意融融。
就这样,在这份鼓励与支持下,我又陆续在“阿紫”公众号发表了多篇文章。其中,《我的父亲是木匠》更是被《新戴南文苑》收录,这意外之喜,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我平淡的写作之旅。我满心感激,感恩王玉兰老师以及“阿紫”编辑部的所有老师们。是他们,助力我完成了《父亲》系列三部曲,让我长久以来想要书写父亲的心愿得以实现。父亲那勤劳勇敢、聪慧好学、正直善良、豁达乐观、乐于助人、多才多艺且积极向上的形象,在他们的帮助下,得以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众人知晓,我拥有一位多么可亲可敬、近乎伟大的父亲。
那是一个闲适的日子,我发现新刊发在“阿紫”上的文章,阅读量就差一点便能达标。犹豫再三,我还是翻开手机通讯录,一改往日的矜持,向几位好友私发并强行推送文章。我略带尴尬地请求他们:即便无暇阅读,有空时也请帮忙点开链接……我向一位同学解释道:“实在不好意思,之前写小胡同学的文章时,不小心把同学们都屏蔽了。后来虽然给小胡同学解除了屏蔽,却怕打扰到大家,一直没敢解封。”
“你的文章我都拜读过。”
“怎么可能?你顶多关注了县作协公众号,我屏蔽了同学,那是谁转发给你的?”
“我是在扬子江、阿紫还有县作协公众号上看到的!”
“我就这三个发表平台,你居然都关注了?!”
“难得有个作家同学,我怎能不关注呢!”
看到这番回复,惊讶与温暖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我诚惶诚恐地回复:“你过誉了,我离真正的作家还差十万八千里呢。不过是出于热爱,随性写作罢了,难成大器。”
这位同学与我只是同届,是小胡同学的挚友,和我并无特殊关系。他对我的文字如此关注,或许只是出于好奇,想探寻我笔下文字的独特魅力。这份关注,让我在感动之余,更增添了几分压力。他鼓励我继续加油,还说会持续关注学习。其实,并非文字无人问津,而是我们尚未练就写出能打动人心好文字的本领。
生活中,不懂乐理之人比比皆是,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音乐的喜爱与欣赏。我便是其中一员,虽不懂乐理,却对音乐满怀热忱。家中儿子闲置的平板,被我赋予了新的使命——专门用来聆听音乐。巴赫的音乐,犹如一座神秘的殿堂,能真正领悟其中精髓的人寥寥无几,大多人都觉得高深难懂。但这丝毫不会减弱我对其的喜爱。聆听巴赫的音乐,于我而言,是一场纯粹的灵魂洗礼,是一种无需理解、只需沉浸其中的享受。没有人会强求听者一定要洞悉其中的奥秘,就如同写作,无需迎合所有人的喜好,只需坚守内心的热爱 。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