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12年,我悟出了1个道理:不要让任何人知道你跑马拉松!

大家好,我是坚持跑步12年的小哥,月跑量150公里,半马PB 116 的跑者。

热爱跑步,读书,写作,我想将自己多年来总结的跑步经验分享给大家,与大家共勉!

小提示:本篇文字有点长,2700字,大概需要花费您5分钟时间,不是鸡汤文,大家不喜欢的话,我以后少写这种哈!

在无人问津的岁月里,沉默就是最高级的自律。

曾经,有朋友对我说:你要悄悄变好,而不是大张旗鼓,让全世界都知道。

那时,我对这样的言论不以为意,那时候的我以为,分享给大家,大家都会鼓励我,给予我力量。

后来我才明白:我的热爱,在别人眼里,不过是闲人的无所事事,自恋者的无病呻吟,不过是自我炫耀罢了。

现在,我学会了闭嘴,销声匿迹,尽量不要让别人知道你的状态,因为这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在还没有成功之前,在无人问津的日子里,你必须去积攒力量,不声张,不浮躁。

说出口,不如默默做

凌晨5点的城市道路上,路灯朦胧,街道上只有零星的车辆和我的脚步声。

这样的场景,我重复了3年。

有人曾问我:“原来你一直在跑步啊,跑了这么久,怎么从没见你发过朋友圈?”

我笑了笑,没回答,思绪却回到了多年前的某一刻。

那时我热血沸腾,把“今年要跑全马”的誓言贴在社交平台,收获一片点赞声。

每次训练完成后,都要在朋友圈里发说说,还要配上努力、奋斗的文字,那时候天真的以为,全世界都会支持你!

可后来因为有事情耽误,比赛那天没有去,最终无疾而终。

那些曾为我喝彩的人,转头便在评论区写下“果然,不过如此!”“跑步伤身,躺着多舒服”。

那一刻我才明白:人性中的嫉妒与审判,总会在你跌落后悄然浮现。

没人在乎你过程,只有人看你结果。

你永远不知道,一句轻飘飘的“我在备战马拉松”会激起多少暗流。

同事觉得你“无所事事”,外人嘀咕“有这时间不如多赚钱”,连朋友聚会时也会调侃:“跑马拉松能当饭吃吗?”

我曾见过一位跑友,因在办公室晒出完赛奖牌,被领导以“工作不饱和”为由增加工作量;

也见过小白兴奋地分享训练计划,却因三个月后未能完赛,沦为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世界从不缺泼冷水的人,他们自己站在泥潭里,却想把你也拉进去。

越分享,越会损失你的能量

心理学中有个“社会现实效应”:当目标被公开宣告,大脑会误以为已获得部分成就,反而削弱行动力。

就像把未点燃的烟花提前举向天空,喝彩声过后,只剩一地彩纸。

真正的蜕变,从来是寂静无声的。

那些凌晨绑紧鞋带推开门的暗影,那些细雨天在跑道上肆意奔跑的日子,那些一个人跑过孤独的时刻——所有的咬牙坚持,都该是只属于你一个人的战场。

向内看,屏蔽外界声音

跑步的第6年,我在西安马拉松遇到一位65岁的跑者,他穿着古朴的衣服,穿着旧而干净的跑鞋,步伐极小,跑速极慢,脸上却始终挂着微笑。

问他为何参赛,他说:“年轻时总怕被别人看轻,到了一定年纪才懂,跑得快不如跑得久。”

这句话如晨钟暮鼓,振聋发聩。

我们总活在别人的标签里:配速不快被嘲笑“养生跑”,完赛时间长了被质疑“混奖牌”。

可跑步的本质啊,从来都不是与他人的较量,而是遵从内心的一场重生之旅啊。

在江南的西海岸边,有人见过边跑边捡垃圾的环保跑者;

在西安的城墙上,我遇见过推着轮椅陪脑瘫儿子慢摇的父亲;

在临江的烟雨里,我跟随过一位戴着耳机悠悠跑在湖畔的跑友。

他们从不在意旁人的目光,只因内心有更辽阔的远方。

跑步教会我:当外界的噪音如潮水般涌来,你要把自己活成一座沉默的大山。

保持自律,专注与坚持终不负你

有人问我:“12年自律跑步,你靠什么坚持?”

我的答案藏在三个时间点里。

第一个时间点:2013年11月,我刚入大学的那一年,踏上了学校环道7.2km的跑步,很清楚的记得,秒表计时31分钟;

2019年冬,零下8度,大雪纷飞,我穿着短裤短袖在学校的操场慢跑,睫毛结霜;

2024年12月,我在上海滩16km比赛跑道上,跑出了55分27秒的成绩,全国大学生男子排名61名;

第二时间点:体重从2013年的52kg到2025年的52.85kg,12年的时间里,体重仅仅涨了0.85公斤。

2017年,体检报告显示窦性心律,静息心率65;

2024年,依旧是窦性心率,静息心率46;

2023年骨密度优于95%的同龄人。

第三个时间点,我只记录了两句箴言:

2016年,我写的是: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我自从踏上跑步这条路,只一直在努力向前跑,从不敢回头,因为我怕回头,就看到所爱之人那——失望的目光。

2025年,我写的是:跑的越远,距离自己的灵魂就越近。

那些只保留在手机里的数据,那些从未展示的奖牌与证书,让我懂得:真正的跑者没有观众席。

它们是我第一万次想放弃时,依然系紧鞋带推开门;是奖牌锁进抽屉,明天依旧从凌晨5点开始。

保持热爱,跑步是成年人最后的倔强

去年盛夏,我回到了老家,去看了高中时期的母校,遇见了高中时期的老师。

我已步入中年,而她已然头发花白,却仍记得我——当年在运动会上跑1000米却被人甩了大半圈的瘦小子。

“没想到你能跑这么久,而且已经这么厉害了,当年那些体育生现在是都不一定能跑过你。”老师感慨。

那一刻,晚霞穿透云层,我看见老师和自己影子都被拉得很长,像一条没有尽头的路。

跑步从来不是壮举。它不过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在房贷、KPI、工作群轰炸的缝隙里,为自己保留的一小块精神圣地。

在这里,没有“张总”“李姐”“领导”和“收到”,只有心跳与呼吸,只有脚步丈量大地的真实触感。

有位跑者说得好:“跑马拉松时,前半程靠体力,中间靠毅力,最后5公里靠的全是尊严。”

这何尝不是成年人的生存法则?

我们沉默地奔跑,不是为了证明给谁看,而是为了告诉自己:生活可以撕碎我,但永远无法打败我。

写在最后:人生是场孤独的马拉松

小哥跑了很多年,走过很多城市,看过很多风景,也跑过很多场马拉松。

12年间,我跑坏了6双跑鞋(比较节省,主要是穷),走过34个城市的街道,听过数不清的“别跑了”“不值得”。

但当我站在庐山马拉松的赛道,看着前方蜿蜒向上的绝望坡时,突然热泪盈眶——

原来所有无人知晓的坚持,都会在某个瞬间给你答案。

原来真正的成长,从来不需要聚光灯。

所以,若你也在奔跑——

不必昭告天下,不必寻求共鸣。

只管向前!

在自己的路上,一点点向前,一点点收获,这就是最好的人生状态。

--

小哥最近比较困惑,想请大家帮忙解惑:

您跑步多久了?您认为跑步是该跑跑,该分享分享,不用在意别人的目光;还是学会隐藏自己,保护自己?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帮我解惑,谢谢!

--

--关于小哥--

跑步12年,主要以半马为主,想带大家共同成长,突破自我。

持续读书,持续输出自己。

写作,记录跑步与读书。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970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