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1)

    这一讲主要是谈中国艺术理论中的含蓄问题。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由外到内的曲径通幽。“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是由内到外的庭院深深。曲就是深,深就是曲。这曲而深的境界,在中国艺术中有很高的地位,它是我们这个重内蕴的东方民族的重要审美观念。

    曲胜过直,忍胜过躁,力从内在的冲荡来,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中国艺术的世界宛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赏艺人沿着这条小道悠然前行,在那深深的处所,有一无上妙殿。

    一、曲径通幽

    《二十四诗品》有“委曲”一品。这品说道:“登彼太行,翠绕羊肠。香霭流玉,悠悠花香。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理漩状,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何谓委曲?其实,委就是曲。

    与直露无遗相对,此品说委婉、曲折、深逡、幽远的妙处。前十句多是比喻,委曲如莽莽太行山中的盘山曲道,如朦胧雾霭中滑出的细泉,如无意中传来的幽幽花香,又如那缠绵悱恻、绕梁三日的歌曲,委曲还如那水的漩涡,又像那高空中盘旋的大鹏。要得委曲之妙,必须心存委曲。最后两句就说这一问题。“道不自器,与之圆方”。万物都有其不同的形貌,大千世界变化不已,人的艺术创造也应该与万物婉转徘徊,曲尽其妙。以“曲的心灵”领略大自然的委曲之妙,中国艺术中谐常出现的春虹饮润、轻烟戏林、藤亚盘旋、虬枝蜿蜓等等,那都是艺术家曲意婉转的性灵创造。

    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曲线是柔和的、温雅的,反映了中国美学重视和谐的精神。

    婉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曲的小径,澹荡的清池,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张炎有词云:“烟霞万壑,记曲径幽寻,霁痕初晓。绿窗窈窕。看随花甃石,就泉通沼。几日不来,一片苍云未扫。自长啸。怅乔木荒凉,都是残照。  碧天秋浩渺。听虚籁冷冷,飞下孤峭。山空翠老。步仙风、怕有采芝人到。野色闲门,芳草不除更好。境深悄。比斜川、又清多少。”如寒潭雁迹,孤鸿轻影,飘飘落落的败叶,若隐若现的霁烟,花草随意绿,曲径自绵长,此境真是“深悄”。

    深悄者,自妙也。深在婉曲,悄在静谧。园林之妙更在深悄。曲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曲曲的小径,斗折萦回的回廊,起伏腾挪的云墙,婉转绵延的溪流,虬曲盘旋的古树,等等,都体现了这一原则,所谓“景露则境界小,景隐则境界大”。曲的艺术趣味,显然受到内倾在型的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造园家这方面的努力,大概可概括为三个字:隔、抑、曲。

    虽然所有园林创造都会追求旷远的空间感,但在具体的造园中有时故意封闭空间、隔开景区,使各个景区自成一个生命单元,一个生命整体,由此再与其他园林景区襟带环映。这就是隔。

    而抑景真正可以说是在玩欲露还藏的游戏。中国很多园林进门处都不畅通,往往总是横出障碍,或有巨石障眼,如扬州个园一进园门,有一块巨石堵住。颐和园东宫门的入口处,有一大殿仁寿殿挡住人的视线,这都是抑景。然而抑制是为了放,障碍的目的在于开。其命意正在柳暗花明处,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处。

    而曲更具韵味。钱泳《履园丛话》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曲折历来被视为园林的命脉。园林重曲线,看重的就是这种优美中的运动,运动中的优美,曲线的构造自然就具有生命力。其实隔、抑都是曲。曲是园林的灵魂。园林中有所谓漏云透月轩、掩山楼、宜雨亭、住秋阁,都在曲,含蓄蕴藉,一个唤起你更多想象的引子。

    扬州的小盘谷,此园以小中见大著称,小中何以见大,即是成功地利用曲折幽深的造园方法,进门有厅横前,此乃是抑景,绕厅而后,忽见一汪池水,澄波荡漾,俨然平旷,随后步回廊,过曲桥,沿粉墙,随行更步,随步改景,景中见曲,曲景相和,一行回廊,几曲清流,幽深的洞穴,蜿蜒的阶梯,和那波浪起伏的园墙,参差错落的花窗遥相呼应,体现出优游回环、流转不绝的大化生机来。

      云墙和回廊很能体现出曲之妙。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中国江南园林中的云墙设置非常有特色。往往如绵延的长龙横卧于一片青山绿水之中,自色的墙壁和黑色的瓦在青山绿水之中勾出一条透迤的曲线,别具风致。

      中国艺术重曲,在书法艺术中,草书和行书对宛曲线条的偏爱最盛,婉若游龙,飘若惊鸿是书法中推崇的至高境界。人们认为王羲之的线条运用中就体现这一精神。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982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