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冲咖啡怎么做?
平时就爱喝点手冲咖啡,干姐姐是新晋的专业级咖啡培训师,就来工作坊里学习咖啡手冲。从盆栽咖啡苗的认识开始,接着就是各种闻豆子。
听了一些理论,什么工具是什么,先认一认,专业术语熟悉一下,就开始实操了,咖啡师之间叫“拎壶冲”。
手冲步骤中最基础的就是控水,这步操作我练了有四十多分钟,不练不知道,“拎壶冲”还真不简单,站着注水,一会儿就腰酸背痛了,调整姿势找感觉,经历了从“暴力注水”到“蜂蜜细流”的进阶。
最初我以为注水就是手腕发力,结果水流忽大忽小,要把流速控制在3g/s,还真是不易,后来我用整个手臂带动壶身,才发现真正的稳定来自核心力量的传递。在注水的时候,不断找着细细水流注入的感觉。慢慢地练习,慢慢地体悟,居然产生了一种“心流”。
图片
练习的时候用的是冷水,练熟了就用热水加滤纸加粉来实操。豆子置于电子秤上,拣出残缺豆粒,这些叛逆分子可以用来洗磨豆机,避免残留杂味污染新豆,称足了15g就可以开始磨了。
手摇磨豆机吱吱呀呀,过程还蛮解压,像是唤醒咖啡灵魂的前奏,研磨度要像白砂糖颗粒般均匀,太细会阻塞水流形成苦涩,太粗则会让风味过早逃逸。
接着就是烧一壶91℃的活泉水(深烘豆子降至88℃,浅烘可升至93℃)。趁着烧水的间隙,把滤纸折成天鹅颈形状嵌入滤杯,等着一会用热水淋湿,蒸汽可以带走纸浆味。
选好粉水比,算一下需要倒入多少毫升水。
就可以开始闷蒸了,也就是邀请咖啡粉进行第一次呼吸。将新鲜研磨的咖啡粉倒入滤杯,轻轻拍平成“咖啡火山”。注入粉量两倍热水进行唤醒,看着褐色粉末像苏醒的土壤般膨胀吐气,释放出储存在里面的二氧化碳。
开始计时,显示15秒,蘑菇状的闷蒸层边缘开始泛起金色的涟漪。继续注水到120g,刚才练了半天的控水技术,现在有了用武之地,等8秒再继续注水到240g(开始算好了总的加水量)。
两分钟之内完成整个注水加滴滤的过程。
当最后的水流穿过咖啡的“陨石坑”滴入分享壶,我抬起滤杯观察粉层,均匀的床垫状说明萃取完美,若出现沟壑则要调整下次注水的角度,不均匀的话,会导致咖啡部分风味的缺失。
我练了好几次,沟壑才逐渐开始减少。
混匀分享杯里的咖啡,让前中后几段咖啡混合在一起,欣赏着琥珀色的液体在玻璃壶里闪着淡淡的光。
完成了一杯的制作,喝起来很有成就感,几个一起练习的小伙伴用的是同样的豆子、磨豆机、水、滤纸、手冲壶,冲出来的风味居然都不一样,这大概就是手冲的魅力所在吧,而且都觉得自己冲出来的要好喝,哈哈哈!
手冲的过程,体现着细节的重要性,粗枝大叶,差不多的思维,会让咖啡的整体风味受到影响。比如,水温相差几度就会改变酸度层次,注水快慢也会影响萃取的均匀度。
从开始的乱冲,到慢慢有了一些感觉,到有模有样,需要不断地练习以及总结。“真正的专业不是永远零失误,而是知道每次失误的价值。”
当我们不再恐惧错误,专注便自然生长。
其实,所谓的成长,不过是把“刻意练习”变成“本能反应”的过程。当我们能够练到无需盯着水流速度的数字变化,也能稳定注水的时候,那些曾让我们焦虑的难题,也会在时光的萃取中迎刃而解。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