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

这本书初版于1985年,主要讨论了以电视为主的电子媒介是怎样参与到我们文化内容的构建甚至重塑中的,又是如何隐秘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这种影响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一切都变得“娱乐化”了。即使是几十年后的今天,这种娱乐化的趋势也并没有减缓,反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愈演愈烈,而参与到其中的大众也早已潜移默化地接受并越来越适应这种文化模式。

回顾印刷术时代,知识和智慧通过文字媒介得到普及。阅读在当时被视为一种严肃、理性的活动,它对读者的能力有很很高的要求,包括抽象、分类、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严肃、有序和具有逻辑性的公众话语也更受青睐。

你能想象吗?当时的人们竟能耐住性子来倾听林肯和道格拉斯长达7小时的竞选辩论,而且为了理解辩论内容,他们还需要拥有理解复杂长句的能力,并掌握足够历史和政治等背景知识。我想,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这样冗长又复杂的演讲恐怕只会引来瞌睡和抱怨。

在电视媒介时代,吸引和服务大众变成了主要目的。在图像和声音的强烈刺激下,文字的位置不断被挤压,“阐释文化”逐渐转移成“表演文化”。在表演文化中,感官刺激和情绪引导排在了逻辑思考的前面。信息变得碎片化,且毫无连贯性,我们只需去看,无需思考,也无需知晓信息的背景和前因后果。我们空洞地坐在那,一个节目换着另一个节目,等一切结束,却发现自己的大脑依旧空空如也。

此外,电视等娱乐媒介的特点也会影响我们对于文化内容的选择。无论是政治、法律、宗教、商业还是其它大众领域,如果选择在电视、网络等媒介上进行宣传,那么其中复杂、深刻、需要大量思考的内容无疑会被舍弃,替换以能够第一时间吸引大众注意力的内容和形式。

(想想特朗普,我们对他的政见真正了解多少?我们对他的态度有多少来源于他的形象姿态和碎片化信息?有关特朗普的信息对我们自己的生活和行为决策又有什么影响?)

在这样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文化失去了严肃的意味,变成了一场滑稽戏。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育娱乐化。诚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以娱乐的态度完成教育。我常常会抱怨老师的课程不够生动有趣,在学习德语时我也会首先搜寻一些娱乐性强的视频(事实证明这样学习效率很低),但是却忽视了学习本来就不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与其费劲去激发自己的兴趣,或许努力培养专注力、耐心和逻辑思维能力是对我来说更有效的方法。

无论如何,电视、电脑媒介的迅速发展和传播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而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注意身边的环境,看看那些媒介、符号是怎么影响我们的思维的,这样能让我们意识到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并静下心去思考和选择,而不是在时代和信息的漩涡中被裹挟而去。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990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