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 | 三国柴桑记(下)
作者:张晨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续前篇《九江文史 | 三国柴桑记(上)》。
三、未雨绸缪
赤壁决战之后,孙刘联军获得大胜,荆州七郡之中曹操占据南阳、南郡(209年周瑜击败曹仁夺取南郡,后孙权纳鲁肃之议,将南郡借予刘备),刘备占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孙权占江夏郡。柴桑,这座赤壁之战的策源地,东吴西大门与战争桥头堡,逐步失去战略门户的重要性。建安十四年(208年),孙权将彭泽、柴桑、历阳三县合并设彭泽郡,由吕范担任太守。
吕范,汝南人,早年任汝南郡县吏,容貌俊美,后避难于寿春结识孙策,因帮助孙策母亲吴夫人返回家乡被徐州陶谦通缉捉拿,也因此为孙策当为家人。孙策病故后,吕范在孙权麾下驻守吴郡,赤壁之战因功领彭泽太守,受封彭泽、柴桑、历阳。吕范为人虽崇尚奢华,但为官公正严谨,曾经在孙策任下主管财政,担任期间,子民面对吕范都会肃然起敬,不敢失仪。
彭泽郡设立期间,孙权认识到柴桑地处交通要冲的重要性,旋即废除彭泽郡,将彭泽县归属豫章郡,柴桑单独设立军屯,迁升吕范为平南将军,屯军于柴桑。
军屯是东吴屯田制度,分军屯和民屯,设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屯田都尉等职,军屯兼具耕种和战斗,民屯只负责种田。孙权在位时非常注意兴修水利,宽赋息调,鼓励增扩农田,并亲自下田带领将士耕田,同时将牛车的驾牛普遍用于耕田,在当时来说是较为先进的技术。据《陆逊传》记载,陆逊也曾担任过屯田都尉一职。
吕范为官公正,在他治下,柴桑屯田面积广为增加,逐渐成为东吴重要的粮食供应地,为吕蒙伐荆南(215年)、讨荆州(219年)提供了大量粮秣。
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孙权成功歼灭关羽,将江夏郡下武昌、阳新、沙羡、下雉、豫章郡下柴桑县、庐江郡下寻阳县等六县合并设立武昌郡,由苍梧人士廞(音新)担任太守,并迁都至此,郡治武昌县。吕范转封建威将军,领丹杨太守,治理旧都建业。士廞是原交趾太守士燮的长子,士燮归附孙权后,将士廞作为质子送至孙权处,孙权大加赞赏,任命士廞为武昌郡太守。然而好景不长,黄武五年(226年)士燮去世,三子士徽反叛孙吴,兵败被杀,士廞受到牵连被免职贬为庶人,几年后病卒。
孙权取荆州后三国地图 图源:知乎
需要指出的是,新设立的武昌郡,除柴桑以外,其他五县均在江北,可见柴桑的重要性。九江在三国时期一部分(今浔阳区)归属寻阳县,寻阳(浔阳)原为今湖北省黄梅县古县名,由西汉汉文帝十六年设立(前164年),其名称来源于河流浔水,其地域包括了江北黄梅大部与长江南岸(现九江浔阳区)一部分,九江以西部分属半州(孙权设立,历任太守甘宁、潘璋、孙虑、张奋、施绩等),永修县归属豫章郡。
四、几经波澜
黄武五年(226年),士廞受牵连被免职,孙权任命韩综(韩当之子)驻守武昌,然而韩综在任上淫乱不轨,孙权看在韩综父亲韩当为孙家三代效力的份上并不过问,然而韩综却心怀恐惧,带领家眷部曲投奔魏国,封为广阳侯,常犯吴国掳掠百姓,为孙权所忿。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迁都建业,留太子孙登治武昌,以是仪为尚书,征大将军陆逊共同辅佐孙登,管理武昌郡诸事,柴桑在其治下。嘉禾元年(232年),孙登返建业,留陆逊镇守武昌。
赤乌六年(243年),魏司马懿主持对吴作战,与邓艾在淮南淮北设置军屯,欲攻吴诸葛恪。时诸葛恪在庐江皖口屯田,孙权为避其锋芒(望气者言不利出兵),遂命诸葛恪移守柴桑屯垦。赤乌八年(245年),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任大将军代领其职,封陆逊子陆抗为建武校尉,驻守武昌。赤乌九年(246年),孙权迁陆抗为立节中郎将,与诸葛恪互换防区,屯守柴桑。据载,陆抗离开武昌时防区完好无损,诸葛恪到任的时候防区宛然如新,而诸葛恪离任的柴桑驻地则颇有损坏,诸葛恪感到非常惭愧。
陆逊病逝时,孙权将分武昌为左、右两部,各设督一人,统帅兵马,职权颇重。左部掌武昌下游军务,右部掌管自武昌上至蒲圻的军务,柴桑属武昌左部督下辖,诸葛恪为左部督,右部督吕岱。252年,孙亮拜诸葛恪为太傅,由范慎任武昌左部督。
神凤元年(252年),孙权逝世,孙亮继位,时曹魏司马师率军伐吴,诸葛恪于东兴大败敌军,并击杀叛将韩综(原武昌守将,韩当之子),献其首级以祭先主。建兴二年(253年),诸葛恪出兵伐魏,遭朝臣反对,返回时曾有意返浔阳屯田,未果。同年遭孙峻诛杀。
范慎,徐州广陵人。时孙权立孙登为太子,范慎被选为东宫太子宾客,与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谢景、刁玄、羊衜被选入侍奉太子。范慎才华出众,亲近良友,对君主竭尽忠诚,很受士人尊重,孙登称其“矫矫壮节,有国士之风”,历经孙吴四朝,曾著《矫非》等时政、文学论文二十篇。范慎治军严格,深受将士爱戴,晚年以威严持重著名,深得孙皓忌惮,于是拜其为太尉。临行前将士们挥泪送别。
建衡三年(271年),范慎离任,由薛综之子薛莹接任武昌左都督。凤凰二年(273年),薛莹攻晋,被王浑击败,被孙皓下狱,被流放广州,后随孙皓降晋。天纪四年(280年),王浑克寻阳,复与王濬部、司马伷(音咒)部灭孙吴。
柴桑虽属武昌左部督管辖,仍设督,“督”是三国时期吴国军事官职名,区分魏、蜀汉“都督”,吴国都督以州、郡和郡内要点划分,为国家重兵所在,其地位类似于地方军区司令,其上设大督、部督。史料记载,陆抗,陆式(陆胤之子,陆凯之侄)曾担任过柴桑督。
尾
至西晋永兴元年(304年)以长江为界,将江北的寻阳单独设县归属庐江郡,江南的地域与柴桑县合并为浔阳郡,郡治柴桑,隶属江州,自此黄梅南北分治。江北的寻阳县历经更名永兴、新蔡,至隋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为黄梅至今,由此可见黄梅与九江联系之深。
西晋扬州地图(局部) 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尽管柴桑从曾经的战区转为屯粮重地,有近五十年的平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战争带来的伤害是无可磨灭的。据《九江市志》记载,汉永和五年(140年),柴桑约有11.61万户,至西晋太康元年(281年),柴桑县人口锐减至2114户,而一江之隔的寻阳县仅余420户。
今日今时,我们再临烟水亭前点将台,慨怀古千年风流人物英姿,也应庆幸生活在这样的和平年代是多么的可贵。
或有云:
长江春色晓茫茫,寻阳津头别建康。
天际孤帆连彭蠡,烟水亭前忆柴桑。
江山故旧三千里,风月传今二十霜。
顾我无因怀公瑾,独吟芳草水苍苍。
(完)
【作者简介】
张晨:庐山人,上海知青子女,爱好史志研究。
【编后记】
张老师这篇文章把三国时期九江的历史沿革和当时的军事、政治大事梳理得很清楚。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留下的史料也不多,想要系统研究并不容易。更麻烦的是,不同史料的说法常常对不上,这也使得很多问题至今仍在争论不休,难以得出准确结论。比如柴桑城到底在哪儿,口水仗现在还在打。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023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