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4 效捷
644 效捷
----My Weekly Work Summary(13)
砥砺成锋,多维聚光。
---题记
很喜欢题记的描述,源自于荀子“百炼成钢”的淬炼哲学,却注入现代教育治理的协同思维,既有传统淬炼的厚重感,又具矩阵式作战的时代张力,契合着当下教育管理者的专业语境。虽然因五一小长假调休只有四个工作日,但本周工作依然是满满当当,一刻都没法闲下来,因此本周工作总结以“高效”与“捷报”之意命名,凝练概括一周高强度、多维度的忙碌节奏。因为“效捷”既体现出了短时间内完成区级(会议+培训四项)、校级(会议+教学研讨四次)多层级任务的效率,又包含学校课程建设(如劳动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毕业班辅差(行政团队全员参与且符合校情的(1T+2Ss模式))提质等专项工作圆满收官的成果感。对于每周无法躲闪的多项工作,我力争在周工作效能中,总结中复盘自己的工作思路,对症下药般将自己的工作效能进行优化与迭代升级,以形成每周工作闭环。
01 一轴贯通,统筹协调重效能
工作条线多,任务重,涉及面广,已是我的工作常态,如何有效打好“组合拳”,需要我自己拥有全面、系统和清晰的工作思路。市区级、校级等校历,成为了我高效工作的重要行动指南,从学期初开始,我将校历的工作铺排细分至每月、每周、每日,细分出规定动作、节令工作、特色工作、创新工作、短期工作、常态工作等,并尝试着从这些不同条线的工作中,找出相关工作的关键词,记录至我的工作日志中。在多年的团队管理与培育中,我基本熟悉团队成员的“成事”技能,让自己在简短高效的前期工作调度会或部署会中,捋清工作思路,细分工作职责,周密铺排工作,省时省力省心,而多年的同伴间磨合,已让我们形成了默契,基本形成了以上级行政部门政令与文件为纲要指导学校层面的各项工作,参照不同主题、集结不同团队、按照时间节点、逐项逐步推进相关工作、再工作完结之后进行复盘以形成条线或部门工作闭环,如此一来,可以让大家都能在“各司其职”“求同存异”中效捷完成工作,形成目标聚焦、团结协作、轻松成事、心生欢喜的开心局面。如本周我统筹推进区级4项指标,含培训、会议、条线工作及区域内优秀资源学校观摩;聚焦教学提质而分不同目标、不同团队、不同时段开展的校级3次会议;围绕教师团队建设的课堂教学研讨、课程建设、优化并升级教学常规、教研案例撰写等专项工作,实现了多线程工作闭环运转。当我以文字记录的方式梳理自己工作思路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每天的满满当当与忙忙碌碌都是情有可“原”,都成为了激励自己内驱成长的鲜活动能,也让团队得到了充分“事上练”的历练,同时也乐享着大家越来越“会来事”、越来越“能成事”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02 双线并进,同频共振有奇效
摊开上周工作总结,谋划下周工作,捋清工作思路,先熟悉市区级工作指南,立足校情,将工作级别、团队合力、工作进程、工作结果要求等做关于“上级与校级”“人和事”的双线统筹,思考新的一周工作的大事、要事、紧急事、以纵横坐标交叉的方式,进行个象限的工作排序,对于有deadline的工作,提早做出预设与安排,本周工作铺排需要统筹五月份的月工作“劳动教育月”“心理健康教育月”,对于其中的“十个一”“六个一”工程,从遵循既必须完成,又要落实师生“减负”原则出发,那前期团队工作谋划与结合文章就愈发重要了。两个团队坐在一起的思维碰撞,大家的各抒己见果然能产生奇效,美美与共却又各美其美,短时间内高效达成育人目标,而不是走走形式主义的过场,真心喜欢这样的工作氛围,轻松愉悦又能高效成事。无论是教学、教研还是育人活动,还是基于校情学情的课程建设,都让大家在聚焦目标达成、凝聚成事共识、统一升维认知、注重工作效能等方面有了可喜的成长与蜕变,会场中,鲜少有“被发散的废话”,看来“一小时会议定律”开始奏效了。在各部门主导的工作中,高效能的过程支撑与结果显效,都依赖于团队成员间的同频共振,我很欣慰地看到在配合督导线关于义教均衡创建工作中,工作室负责人N/Z/L的超强执行力,能够在看到工作任务通知时,发挥出单位时间内的最佳效能,有行动、有实效、还有图文并茂的有效反馈,让我作为责任田协作者倍感喜悦,因为长时间多次多轮的反复磨合让大家有了彼此间心照不宣的默契,无需多言,执行之后的反馈闭环,已成为了我和团队们的共事原则,绘就了一幅幅“志合者,默行千里;心齐者,万钧同举”的美丽画卷,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03 三战告捷,稳中有进涨士气
课堂教学提质。本周的两节教研课,源自信息科技和体育两位老师,虽然我因外出公干,没有及时到现场学习,但从同伴的口中欣喜得知他们有“质”的进步与提升,但我个人认为,他俩还需要多研读学科课程标准,精准研析学情,借鉴前沿的教育理念,根植课堂新知习得过程中,发挥好课程育人效能,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注重引领学生有更广阔的视野“摘桃子”,树立以终为始的意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激发他们的自主探究欲望和走出教材文本回归现实可实操的技能,让“教育即生活”贯穿于教与学的始终,用巧思布局,以体验感知为基,让习(理论)得(实践)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如此,才能让老师教得开心顺手,而学生也可以在学有所获中学有所成。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