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婚姻有期限,续期要考核……
今天偶然间看到了一个既诙谐幽默又颇具现实讽刺意味的短片。
这部短片讲的是假如结婚证有期限,到期以后有专门的负责人登门办理续期服务。
夫妻两人可以选择不续期,那么婚姻将就此解除。如果双方有一人想续期,一人不想续期,则可以进行考核,然后再由双方重新选择是否续期。
考核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一个站人在高处,向后倒,另一个人在后面接。
这考核的是夫妻之间的信任,是否可以把自己的生命安全全然交给对方。
第二个部分是两人三足。在规定时间内到达远处,拿到指定的物品。
这个环节考查的自然就是两个人的默契程度,两个人的步调节拍能否一致,也是对两个人生活节奏是否相协调的考查。
第三个部分是一个人指挥另一个蒙上眼睛的人完成上厕所的整个流程,考验的是两个人的沟通方式和沟通意愿。
短片中的夫妻经过三项考核,信任全无、默契为零、沟通乏力,他们最终决定不再续期。
临别之际,两个人又都有些不舍,衷心祝福对方可以幸福。
可画风一转,当看到考核员拿出了一大堆同样不续期的人的照片,供他们重新选择另一半的时候,他们又兴致勃勃开始精挑细选起来了。
其实,现实中爱尔兰本身就有协商婚姻期限的制度。其推行的“期限婚姻”,其核心是允许夫妻在登记时自由协商婚姻存续期限(从1年到100年不等)。
期限届满后,婚姻关系自动终止,若双方希望继续共同生活,需重新办理续期手续。
这种制度还有一个婚姻期限越长,登记费用越低的强制制度,比如1年期婚姻工本费约2000英镑,证书内容会详细列举双方的权利义务,相当于一份精细的婚约合同。
100年期婚姻的工本费仅0.5英镑,证书仅为简短祝福声明。
这种婚姻有限制似乎可以促使夫妻定期反思关系问题,避免“温水煮青蛙”式的矛盾积累,通过考核明确双方责任,可减少对婚姻的失控焦虑。
此外,也便于夫妻通过阶段性调整责任、心理及婚姻态度,以达到延长婚姻寿命的目的。
当然,短片里不续期之后双方就此分开,不涉及任何财产分割、子女抚养权纠纷等现实问题,也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表达。
由此也可能引许多争议,比如将婚姻关系量化为可考核指标,可能加剧工具理性对情感的侵蚀。
信任、默契等指标难以完全客观化,易引发“评分不公”的信任危机。
若考核与经济利益挂钩,则可能强化婚姻的“交易属性”,与初衷背道而驰。
在我看来,婚姻需要在秩序构建与情感需求两个层面达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
婚姻作为社会契约与情感契约的双重结合体,天然需要某种“规则框架”来维持稳定。
婚姻需要通过磨合建立共同生活秩序,例如家务分工、财务分配等基础规则的协商。yiban
这种规则化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隐性考核”,通过日常互动中的责任履行(如家务完成度、情绪价值提供程度)形成动态平衡。
与此同时,过度量化可能引发关系异化,容易促使双方将“主动安慰”“陪伴时长”等行为转化为可交易筹码,削弱亲密关系的非功利性本质。
将“考核标准”转化为对伴侣需求的主动关注。例如,“尊重对方独处时间”的重要性,将“给予空间”从外部要求变为自觉行为。
还要重视共情能力的培养,通过持续观察伴侣的情绪反应,逐渐形成情感预判能力;
设定共同成长的目标,规划合理的努力路径(如职业规划、育儿理念),使考核标准成为推动双方进步的“里程碑”,而非束缚性枷锁。
此外还要设定容错与修复空间,允许短期未达标(如因工作压力忽略陪伴),但需建立补救机制(如事后沟通补偿)。
和谐婚姻中的考核标准不应是冰冷的规则,而应成为情感内化的催化剂。
最终,婚姻考核应该内化为双方的良性沟通、相互尊重、共同努力和同步成长?
内化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将“标准”转化为共同成长的仪式感——在朝夕相处中,把“需要做到什么”升华为“我们愿意一起成为什么”。
通过这些思考,兴许也可以给现在对婚姻产生畏惧和抗拒的人一些启发。
将“恐惧婚姻”转化为“谨慎经营”,将“交易思维”升级为“共同成长”。
毕竟,所有的努力与成长,最终指向的目标都应是构建更包容、更自主、更和谐的亲密关系范式。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码字不易,相遇即是情谊,您的支持就是我每日更新的动力。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