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此时此刻》:我们应该怎么活?
听书一本。一行禅师的《活在此时此刻》是一本通过个人经历和禅修体悟传递生活智慧的自传式散文集。全书围绕“活在当下”的核心展开,用日常小事和人生故事阐释了如何通过正念练习找到内心的平静与生活的意义。
正念生活:专注当下每一刻
一行禅师认为,生命的本质只在此时此刻。他通过洗碗、喝茶、走路等日常活动举例,说明真正的修行不是脱离生活,而是全身心投入当下的每一件事。比如洗碗时感受水流过指尖、茶香沁入心脾,而不是急着完成任务。他强调“时间就是生命”,与其焦虑未来或懊悔过去,不如把注意力放在眼前能掌控的事情上。
治愈过去:当下即疗愈的起点
书中结合他流亡四十年的经历,提出“深入当下就能治愈过去”。他年轻时因反战被迫离开越南,在异国他乡通过正念呼吸、行走和饮茶,逐渐在内心建立起“家”的概念。他认为,当人安住于此时此地,过去的伤痛会自然消融。
爱的真谛:理解与合一
一行禅师将爱定义为“理解”。他用榴莲的故事说明,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喜好并非真爱,真正的爱是设身处地尊重对方的感受。他还提出“合而为一”的视角,比如左右手互相协作,提醒人们在关系中减少对立,培养同理心。
内心之家:回归宁静的锚点
当生活陷入混乱时,他建议关闭外界干扰(如手机、杂念),通过正念呼吸和冥想回归内心的“岛屿”。这个“家”无关物理空间,而是随时能通过专注呼吸、行走或静坐触及的安宁状态。
给到生活中的启发如下:
1.吃饭时别玩手机:像书中四岁的禅师吃点心那样,专注品尝每一口,感受食物的味道和咀嚼的过程。这样不仅能减少暴饮暴食,还能缓解“吃饭时想工作、工作时想吃饭”的内耗。
2.把家务当修行:洗碗时别抱怨“为什么又是我”,而是感受水流温度、碗盘触感,甚至哼个小曲。这种心态转换能减少烦躁,把琐事变成放松的机会。
3.每天留十分钟“无所事事”:关掉电子设备,静静观察呼吸或窗外的树影。这类似书中“等待苹果汁沉淀”的比喻,给大脑一个缓冲,避免被杂念淹没。
4.吵架前先深呼吸三次:当情绪上头时,模仿禅师“关闭六扇窗户”(停止用感官接收刺激),专注呼吸几秒钟。这能避免冲动发言,给理解对方留出空间。
5.周末安排“无目的时间”:像越南旧俗那样,约朋友喝茶聊天,不赶时间、不设议程。用两小时“浪费”在彼此陪伴中,反而可能收获比加班更深的满足感。
一行禅师的智慧不在于高深理论,而在于把修行融入买菜做饭、挤地铁、处理邮件这些小事里。他的核心逻辑很简单——当我们不再把生活切割成“重要的事”和“琐碎的事”,而是全心投入每一刻,焦虑自然会消退,幸福反而从裂缝中生长出来。
共有 0 条评论